新柏拉图主义的创始人普罗提诺(公元204-270年)是古代伟大哲学家中的最后一个
人。他的一生几乎是和罗马史上最多灾多难的一段时期相始终的。在他出世以前不久,
军队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威力,就采用了视金钱报酬为转移的办法而推戴皇帝,然后又
杀害皇帝以便再有机会重新出售帝国。这些念头使得兵士们不能在边境上进行防御,于
是日耳曼人便从北方、波斯人便从东方得以大举入侵。战争与疫疠减少了大约罗马帝国
人口的三分之一;就连不曾被敌军所侵占的省区里,赋税的不断增加与财源的不断减少
也造成了财政的崩溃。那些曾经是文化旗手的城市受到的打击特别沉重,殷实的公民们
大量地逃亡以躲避税吏。要到普罗提诺既死之后,秩序才又重新建立起来,戴克里先和
君士坦丁的强而有力的措施暂时地挽救了罗马帝国。
这一切在普罗提诺的著作里都没有提到。普罗提诺摆脱了现实世界中的毁灭与悲惨
的景象,转而观照一个善与美的永恒世界。在这方面,他和他那时代所有最严肃的人调
格是一致的。对他们大家来说,(无论他们是基督教徒也好,还是异教徒也好,)实际
的世界似乎是毫无希望的,惟有另一个世界似乎才是值得献身的。对于基督教徒来说,
这“另一个世界”便是死后享有的天国;对柏拉图主义者来说,它就是永恒的理念世界,
是与虚幻的现象世界相对立的真实世界。基督教的神学家们把这些观点结合在一道,并
且还又包括了大量普罗提诺的哲学。印泽教长在他那部关于普罗提诺的非常有价值的著
作里面,正确地强调了基督教所得之于普罗提诺的东西。他说,“柏拉图主义是基督教
神学有机结构的一个主要部分,我敢说没有别的哲学能够与基督教神学合作而不发生摩
擦”。他又说,“要想把柏拉图主义从基督教里面剔出去而又不致于拆散基督教,那是
完全不可能的事”。他指出圣奥古斯丁曾把柏拉图的体系说成是“一切哲学中最纯粹最
光辉的”,又把普罗提诺说成是“柏拉图再世”,并且如果普罗提诺生得再晚一点的话,
只需“改动几个字句,就是一个基督徒了”。按照印泽教长的说法,圣托马斯.阿奎那
“对于普罗提诺比对于真正的亚里士多德更为接近”。
因而普罗提诺作为塑造中世纪基督教以及天主教神学的一种影响来说,就有着历史
的重要性了。历史学家在谈到基督教的时候,必须很仔细地认识到基督教所经历的种种
重大的变化,以及基督教就在同一个时代里也甚至可能采取的各种不同的形式。共观福
音书①里所表现的基督教,几乎完全不懂得什么形而上学。在这一方面,近代美国的基
督教很象原始基督教;柏拉图主义对一般美国人的思想感情是陌生的,大多数美国的基
督徒也是更关心现世的责任以及日常世界的社会进步,而不是关心当人们对于尘世万念
俱灰时那些能够慰藉人心的超世的希望。我并不是说教义方面的任何变化,而是说重点
与兴趣上的一种差异。一个现代的基督教徒,除非他能认识到这种差异是多么地重大,
否则便不能理解已往的基督教。既然我们的研究是历史性的,我们就得探讨已往一切世
纪里的有势力的信仰,而在这些问题上我们便不可能不同意印泽教长所说过的有关柏拉
图与普罗提诺的影响的那些话。
然而,普罗提诺并不仅仅是具有历史上的重要性而已。他要比任何其他的哲学家都
更能代表一种重要的理论类型。一种哲学体系之是否重要,我们可以根据各种各样不同
的理由来加以判断。首先而且最显著的理由就是,我们认为它可能是真的。到了今天,
已经没有多少学哲学的人会觉得普罗提诺是真的了;印泽教长在这一点上是一个罕见的
例外。但真实性并不是一个形而上学所能具有的唯一优点。此外,它还可以具有美,而
美则确实无疑地是可以在普罗提诺里面找到的;普罗提诺有许多地方令人想到但丁神曲
《天堂篇》中后一部分的诗篇,而几乎绝不会想到文学里任何别的东西。他一再地描述
着光荣的永恒世界:
在我们精妙的幻想里传来了
那首宁静的纯净悠扬的歌声
永远在绿玉的宝座之前歌唱吧
向着那坐在宝座之上的人而歌唱。
此外,一种哲学也可以是重要的,因为它很好地表达了人们在某种心情之下或某种
境况之下所易于相信的东西。单纯的欢乐和忧伤并不是哲学的题材,而不如说是比较简
单的那类诗歌与音乐的题材。唯有与对宇宙的思索相伴而来的那种欢乐与忧伤,才会产
生出来种种形而上学的理论。一个人可以是一个快乐的悲观主义者,也可以是一个忧郁
的乐观主义者。也许萨姆尔.巴特勒可以作为前一种人的一个代表;普罗提诺则可以作为
后一种人的一个出色的代表。象在普罗提诺所生活的那样一个时代里,不幸是可以随时
临头的;而幸福如其也可以获得的话,却必须要靠对于那些远远脱离感官印象的种种事
物加以思索才能求得了。这样一种幸福之中总会有着一种紧张的成份;它与儿童的单纯
幸福是迥乎不同的。而且既然它不是得自于日常生活的世界,而是得自于思想与想象;
所以它就需要有一种能够轻视或者蔑视感官生活的能力。因此,凡是能享受本能的幸福
的人,就不是能创造出种种形而上学的乐观主义的人;形而上学的乐观主义有恃于对于
超感世界的实在性的信仰。在那些在世俗的意义上是不幸的、但却决心要在理论世界中
寻求一种更高级的幸福的人们中间,普罗提诺占有着一个极高的地位。
他的纯理智方面的优点,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加以轻视的。他曾在许多方面澄清了柏
拉图的学说;他曾以最大可能的一贯性发展了由他和许多别人共同主张过的那种理论类
型。他那反对唯物主义的论据是很好的;并且他关于灵魂与身体的关系的整个概念,也
比柏拉图的或亚里士多德的要更加明确。他象斯宾诺莎一样,具有一种非常感人的道德
纯洁性与崇高性。他永远是真诚的,从来也不尖刻或挑剔,他一贯是想要尽可能简捷明
白地告诉读者他所认为是重要的东西。无论人们对于作为一个理论哲学家的普罗提诺作
何想法,但是作为一个人来说,人们是不可能不爱他的。
普罗提诺的生平,就颇为人所知道的而论,是通过他的朋友而兼弟子的蒲尔斐利
(此人是一个闪族人,真名字是马尔库斯)所写的一本传记而为人所知的。然而这部记
载里面有许多奇迹式的成份,使人就连其中那些较为可信的部分也难于完全信赖了。
普罗提诺认为自己此时此地的存在是无关重要的,所以他很不愿意谈到自己一生的
历史事迹。可是,他说过他生于埃及;并且我们知道他青年时是在亚历山大港求过学的,
他在这儿一直住到三十九岁,他的老师就是通常被人认为是新柏拉图主义的创立人的安
莫尼乌斯.萨卡斯。此后他参加了罗马皇帝高尔狄安第三对波斯人的远征,据说是意在研
究东方的宗教。皇帝当时还是一个青年,不久就被军队谋杀了,这种事本来是当时的惯
例。这件事发生于公元244年他在美索不达米亚作战的时候。于是普罗提诺便放弃了自己
的东征计划而定居于罗马,并且不久便在罗马开始教学。他的听众中间有许多有势力的
人物,他并曾受到了皇帝加里努斯的垂青①。有一个时候他曾制订过一个计划,要在康
巴尼亚建立起柏拉图的理想国,并要为此目的而建立一座新城市,就叫作柏拉图城。皇
帝起初是赞许的,但最后撤销了他的支持。如此之靠近罗马而居然还能有地方建立一座
新城市,这似乎是很奇怪的事;但是或许当时这个地区正象今天一样乃是疟疾流行区,
而以前却并不流行。普罗提诺一直到四十九岁都没有写过什么东西;但是此后他写了很
多东西。他的著作是由蒲尔斐利编纂的,蒲尔斐利要比起罗提诺更醉心于毕达哥拉斯主
义,他使新柏拉图主义的学派变得更为超自然主义的了;倘使新柏拉图学派能够更忠实
地遵循普罗提诺的话,本来是不致于如此的。
普罗提诺对柏拉图怀有极大的敬意;他谈到柏拉图总是用尊称的“他”。一般说来,
他对待“有福的古人们”总是非常尊敬的,但是这种尊敬却并不及于原子论者。当时还
在活跃着的斯多葛派和伊壁鸠鲁派是他所反对的,反对斯多葛派仅只是由于他们的唯物
主义,而伊壁鸠鲁派的哲学则每一部分他都反对。亚里士多德对他所起的作用要比表面
上来得大,因为他借用亚里士多德的许多地方常常是不加声明的。另在许多论点上,我
们也可以感觉出巴门尼德的影响。
普罗提诺笔下的柏拉图,并不象真实的柏拉图那样地充满了血肉。理念论、《斐多
篇》和《国家篇》第六卷的神秘学说,以及《筵话篇》中关于爱情的讨论,这些就差不
多构成了表现于《九章集》(这是普罗提诺著作的名字)中的全部柏拉图。至于政治的
兴趣、追求各种德行的定义、对数学的趣味、对于每个人物之戏剧性的而又多情的欣赏、
而特别是柏拉图的那种风趣,则完全不见于普罗提诺的作品之中。柏拉图,正如卡莱尔
所说的,“在天堂里是最能悠然自得的”;反之,普罗提诺则永远是极力循规蹈矩的。
普罗提诺的形而上学是从一种神圣的三位一体,即太一、精神与灵魂,而开始的。
但这三者并不是平等的,象基督教的三位一体中的三者那样;太一是至高无上的,其次
是精神,最后是灵魂。①太一是多少有些模糊的。太一有时候被称之为“神”,有时候
被称之为“善”;太一超越于“有”之上,“有”是继太一而后的第一个。我们对太一
不能加以任何的叙述语,我们只能说“太一存在”。(这令人想到了巴门尼德。)把
“神”说成是“全”乃是错误的,因为神超越于全之上。神是通过万物而出现的。但太
一是可以不假任何事物而出现的:“它既不存在于任何地方,而任何地方又都有它存在”。
虽然有时候他把太一说成是“善”,但他却告诉我们说,太一既先于“善”也先于“美”。
②有时候太一看起来很象亚里士多德的“神”;他告诉我们说神并不需要自己的派生物,
并且也并不关心被创造的世界。太一是不可定义的;就这一点而论,则沉默无言要比无
论什么辞句都有着更多的真理。
现在我们就来看第二者,这第二者普罗提诺称之为nous(心智)。我们很难找出一
个英文字来表达nous。标准的字典翻译是“心灵”,但是这并不能表示它的正确涵义,
特别是当这个字用之于宗教哲学的时候。假如我们说普罗提诺把心灵置于灵魂之上,那
我们就会造成一种完全错误的印象了。普罗提诺的英译者麦肯那(Mckenna)用的是“理
智-原则”,但这个字也还是不妥当的,而且也并没有能提示它是适宜于宗教崇拜的一
种对象。印泽教长用的是“精神”,这或许是最可取的一个字了。但是这个字却漏掉了
自从毕达哥拉斯以后一切希腊宗教哲学中都极重要的那种理智的成份。数学、观念世界
以及关于非感觉的事物的一切思想,对毕达哥拉斯、柏拉图和平罗提诺来说,都具有着
某种神圣的成份;它们构成了nous的活动,或者至少也是我们所能想象的最接近于nous
的活动的东西。正是由于柏拉图的宗教里的这种理智的成份,才使得基督教徒——最突
出的是约翰福音的作者——把基督等同于Logos(道)。就这方面而论,则Logos应该译
作“理性”;这便使我们不能用“理性”这个字来译nous了。我愿意跟着印泽教长用
“精神”这个字,但附有一个条件即nous具有着一种理智的涵意,那是通常为我们理解
的“精神”所没有的。但我将经常使用nous这个字而不加以翻译。普罗提诺告诉我们说,
nous是太一的影子;它之所以产生是因为太一在其自我追求之中必须有所见,这种见就
是nous。这是一个很难理解的概念。普罗提诺说过,一个并不具有各个部分的“有”也
可以认识其自身;在这种情形下,见者与被见者就是同一个东西。神是被柏拉图类比作
太阳而加以想象的,而在神里面发光者与被照亮的东西就是同一个东西。按照这种类比
来推论,则nous可以认为是太一看见其自身时所依恃的光明。我们有可能认识到我们由
于固执己见而已经忘记了的“神圣的心灵”。要想认识神圣的心灵,我们就必须趁着我
们自己的灵魂最与神相似的时刻,来研究我们自己的灵魂:我们必须撇开我们的肉体,
以及塑造肉体的那一部分灵魂,以及“具有欲望与冲动和种种类似的虚幻无用的感觉”;
这时剩下来的就是神圣的理智的影子了。
“那些被神明所充满、所鼓舞的人们至少具有着一种知识,即他们身中有着某些更
伟大的东西,虽说他们并不知道那些东西是什么;从推动着他们的运动里以及他们所发
出的言论里,他们看到的并不是他们自身而是那推动着他们在运动的力量:因此当我们
把握住纯粹nous的时候,我们对至高无上者的关系也必定是处于同样的状态;我们知道
内在的神圣的心灵,是它创造了有以及属于有的其他一切:但是我们也知道还有另外的
东西,知道它完全不属于有,而是一种比我们所知道的有关有的一切要更加高贵得多的
一种原则;要更加完满得多,也更加伟大得多;它超乎于理智、心灵和感情之上;是它
赋予了这些力量的,但绝不可把它和这些力量混为一谈”。①这样,当我们“被神明所
充满、所鼓舞”的时候,我们就不仅见到了nous,而且也见到了太一。当我们与神明这
样相接触的时候,我们并不能以文字来推论或者以文字来表达这种所见;这些都是以后
的事。“在与神明相接触的那一瞬间,是没有任何力量来做任何肯定的;那时候没有工
夫这样做;根据所见来进行推理,乃是以后的事。我们只知道当灵魂突然之间被照亮了
的时候,我们便具有了这种所见。这种光亮是从至高无上者那里来的,这种光亮就是至
高无上者;当他象另一个神那样受到某一个人的呼吁而带着光亮来临的时候,我们就可
以相信他在面前;光亮就是他来临的证据。这样,没有被照亮的灵魂就始终没有那种所
见;但是一旦被照亮之后,灵魂便具有了它所追求的东西。而这就是摆在灵魂之前的真
正的目的:把握住那种光明,以至高无上者(而不是以任何其他原则的光明)来窥见至
高无上者,——窥见那个其自身同时也就是获得这种所见的方法的至高无上者;因为照
亮了灵魂的正是灵魂所要窥见的,正犹如惟有凭借着太阳自身的光明我们才能看到太阳
一样。”
然而这要怎样才能成就呢?“要摒弃万事万物”①“天人感通”(在一个人的体外)
的经验曾屡次地临到过普罗提诺:
这曾发生过许多次:摆脱了自己的身体而升入于自我之中;这时期他一切都成了身
外之物而只潜心于自我;于是我便窥见了一种神奇的美;这时候我便愈加确定与最崇高
的境界合为一体;体现最崇高的生命,与神明合而为一;一旦达到了那种活动之后,我
便安心于其中;理智之中凡是小于至高无上者的,无论是什么我都凌越于其上:然而随
后出现了由理智活动下降到推理的时刻,经过了这一番在神明中的遨游之后,我就问我
自己,我此刻的下降是怎么回事,灵魂是怎样进入了我的身体之中的,——灵魂即使是
在身体之内,也表明了它自身是高尚的东西。①这就把我们带到了三位一体之中的第三
个成员而且是最低下的成员,即灵魂。灵魂虽然低于nous,但它却是一切生物的创造者;
它创造了日、月、星辰以及整个可见的世界。它是“神智”的产物。它是双重的:有一
种专对nous的内在的灵魂,另有一种对外界的灵魂。后一种灵魂是和一种向下的运动联
系在一片的,在这种向下的运动里“灵魂”便产生了它的影象,——那便是自然以及感
觉世界。斯多葛派曾把自然等同于神,但普罗提诺则把自然视为是最低级的领域,是当
灵魂忘却了向上仰望nous时从它里面流溢出来的某种东西。诺斯替派的观点,即可见的
世界是罪恶的,可能就是受了它的启发,但是普罗提诺本人并没有采取这种观点。可见
的世界是美丽的,并且是有福的精灵的住所;它的美好仅次于理智世界。在一片论述诺
斯替派见解(即宇宙极其创造者是罪恶的)的非常有趣的争论性文章里,他承认诺斯替
派的学说有些部分,例如对物质的憎恨,是可以推源于柏拉图的;但他认为凡是其他那
些并非来自于柏拉图的部分,都不是真的。
他对诺斯替主义的反驳有两种。一方面,他说灵魂创造物质世界的时候,乃是由于
对神明的记忆所使然,而并不是因为它堕落了的缘故;他认为感觉世界是美好得正如一
个可感世界所可能的那样。他强烈地感到,被感官所知觉的事物乃是美丽的:
凡是真正知觉到了理智世界的和谐的人,只要是有一点音乐感的话,谁能不感到可
感的声音之中的和谐呢?哪一位几何学家或算学家能不欣赏我们在可见的事物中所观察
到的对称、对应与秩序的原则呢?想一想绘画的情形吧:凡是以肉体的感官看见了绘画
艺术的作品的人,决不是以唯一的一种方式在看见这件东西的;他们从眼前被勾画出来
的事物里面认识到了深藏在理念之中的事物的表现,因而深深地被感动,并这样被唤起
了对于真理的回忆,——这正是“爱”所由以产生的经验。如果卓越地再现于一个面容
上的美的形象,能把心灵催向那另外的一个境域里去;那末凡是看见了这些在感觉世界
中处处都在洋溢着的可爱形象的人,——这种巨大的秩序井然,就连遥远的星辰也都在
体现着的这种形式,——当然就不会有一个人是如此之冥顽不灵、如此之无动于衷,竟
致于能不被这一切带入到回想之境的,竟致于在想到从那种伟大之中所发出来的如此伟
大的这一切时,而能不被敬畏之情所充满了的。凡是不能领会这些的,就只能是既不曾
探测过这个世界,也不曾对于另一个世界有过任何的所见。(同书,第二卷,第九篇,
第16章)
此外,反驳诺斯替派见解的还有另一种理由。诺斯替派认为,一切神明的东西都不
与日、月、星辰相联系;日、月、星辰乃是被一种罪恶的精灵所创造出来的。在一切可
以知觉得到的事物之中,唯有人的灵魂是多少具有一些善的。但是普罗提诺则深信天体
乃是与神明相似的某些生物的身体,并且无可比拟地要优越于人类。按照诺斯替派的说
法,“他们宣称他们自身的灵魂,即人类的最渺小的灵魂,乃是神明的、不朽的;但是
整个的天体以及天上的星辰却与'不朽原则'并没有任何相通之处,尽管这些比其他们自
己的灵魂来要更加纯洁得多、可爱得多”(同书,第二卷,第九篇,第5章)。普罗提诺
的观点以《蒂迈欧篇》的权威为其依据,并且这种观点曾被某些基督教的教父(例如欧
利根)所采用。它对人们的想象是具有吸引力的;它表达了天体自然而然所激起的感情,
并且使得人类在物理世界之中也并不那么太孤零。
在普罗提诺的神秘主义里,并没有任何阴郁的或者与美相敌对的东西。但他却是许
多世纪以来可以称得上这一点的最后一位宗教教师。美,以及与之相联系着的一切欢愉,
后来就都被人认为是属于魔鬼的了;异教徒和基督教徒都一样地颂扬着丑与污秽。罗马
皇帝叛教者朱利安,也象他同时的那些正统基督教的圣人一样地以多须髯而自诩。这一
切,在普罗提诺里面是丝毫都找不到的。
物质是由灵魂创造出来的,物质并没有独立的实在性。每个灵魂都有其自己的时刻;
时刻一到灵魂就下降并进入到适合于自己的肉体之内。但这一动力并不是理性,而是某
种与性欲颇为类似的东西。当灵魂离开身体之后,如其灵魂有罪的话,便必须进入到另
一个身体里去,因为正义要求它必须受到惩罚。假如你今生谋害过你的母亲,那末到来
生你就要变成一个妇人而被你的儿子所谋害(同书,第三卷,第二篇,第13章)。罪恶
必须受到惩罚;但惩罚乃是通过罪人犯错误的激动不安而自然进行的。
我们死后还记得今生吗?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十分合逻辑的,但并不是大多数近
代神学家们所要说的。记忆只关系到我们在时间之中的生命,但我们最美好的、最真实
的生命却是在永恒之中。因此,随着灵魂之趋于永恒的生命,它便将记忆得愈来愈少;
朋友、儿女、妻子都会逐渐地被遗忘;最后,对于这个世界的事物我们终将一无所知,
而只是观照着理智的领域。个人的记忆将不存在,个人在静观式的所见之中是不会查觉
到自己的。灵魂将与no-us合而为一,而并不是其自身的毁灭:nous与个人的灵魂同时
是二而一的(同书,第四卷,第四篇,第2章)。
在《九章集》第四卷论灵魂的篇章中,有一部分(第七篇)是专门讨论灵魂不朽的。
身体既然是复合的,所以显然不是不朽的;因此如果它是我们的一部分,我们便不
是完全不朽的。但灵魂对身体是怎样的关系呢?亚里士多德(他的名字并没有明白地提
了出来)说,灵魂是身体的形式;但普罗提诺反对这种见解,理由是如果灵魂是身体的
任何一种形式,则理智的行为便会是不可能的了。斯多葛派认为灵魂是物质的,但灵魂
的统一性证明了这是不可能的。而且,既然物质是被动的,它就不能创造出它自己来;
如果灵魂不曾创造出来物质的话,物质就不能存在,而如果灵魂并不存在的话,物质转
眼也就要消失。灵魂既不是物质也不是某种物体的形式,而是“本质”;而本质乃是永
恒的。在柏拉图关于灵魂不朽乃是因为理念不朽的论证里面已经隐然含有这种观点了,
但它只是到了普罗提诺的手里才明显起来的。
灵魂从高高在上的理智世界,又是怎样进入身体之内的呢?答案是:通过嗜欲。嗜
欲有时尽管是不高尚的,却可以是比较高尚的。灵魂就其最好的方面而言,“具有一种
要按照它在'理智-原则'(nous)中所窥见到的那种模型而整理出秩序来的愿望”。那
就是说,灵魂能观照本质的内界领域,并且希望尽可能与之相似地产生出来某种可以从
外部来看而不是从内部来看的东西,——就象是(我们可以说)一个作曲家起初是想象
着他的音乐,然后就希望听到一支管弦乐队把它演奏出来那样。
但是灵魂的这种创造愿望,却有着不幸的结果。只要灵魂还生活在纯粹的本质世界
之中,它就不曾与生活在这同一个世界之中的其他灵魂分离开来;但是只要它一旦与一
个身体结合在一片,它就有了要管理较自己为低的事物的任务,而且由于有了这一任务
它便与其他的灵魂分离开来,其他的灵魂也各有其他的身体。除了少数人在少数的时刻
而外,灵魂总是束缚于身体的。“身体蒙蔽了真理,但在'那里'①则一切都是明白的而
又分别着的”(同上书,第四卷,第九篇,第5章)。
这种学说,就象柏拉图的学说一样,要想避免掉创世就是错误的那种观点是有困难
的。灵魂在其最好的时候是满足于nous,满足于本体世界的;假如它永远是处于最好的
时候,它就不会去创造而只是静观罢了。创世的行为所根据的借口似乎是,被创造的世
界大体上就是逻辑上可能的最好世界;但它是永恒世界的一个摹本,并且作为一个摹本
它具有着一个摹本所可能的美。论诺斯替派那一其中(第二卷,第九篇,第8章)有着最
明确的叙述:
若问灵魂为什么创造了宇宙,那就是在问为什么要有灵魂,创造主为什么要创造?
这个问题也就蕴涵着永恒要有一个开端,而且把创世看成是一个变化多端的“生命”由
此而转化为彼的一种行为。
凡是作这种想法的人——如果他们愿意得到改正的话,——都必须使之领会那“在
上者”的性质,并且使之放其他们那种轻易得来的对于庄严的权力的诽谤,因为对那儿
一切人都应该怀着尊敬的迟疑。
甚至于在整个宇宙的运行里,也找不出来进行这种攻击的理由,因为整个宇宙的运
行已经给“理智的本性”的伟大性提供了最明显的证据。
呈现为生命的这一宇宙“全体”并不是一种形体无常的组织,——象它里面的那些
不分昼夜地由它那繁富的生命力里所生出来的种种较小的形式那样,——整个宇宙是一
个有组织的、有作用的、复杂的、无所不包的、显示着深沉莫测的智慧的生命。那末,
任何人又怎么能否认,它就是有理智的神明之明晰清楚而又形象美丽的影象呢?毫无疑
问,它只是一个摹本而不是原本;但这就是它的本性;它不可能同时既是象征而又是真
实。但若说它是一幅不确切的摹本,那就错了;凡是一幅以物理秩序为限的美丽画面所
能包罗在内的东西,都已经是丝毫无遗了。
这样的一种复制其是必然要有的,——尽管不是出于有意的谋划,——因为“理智”
绝不能是最后的东西而必须具有双重的行为,一重行为是在它自身之内的,一重行为是
向外的;因而就必须还有某种东西是在神明以后的;因为唯有那种一切威力都随之而告
结束的东西,才能不再把它自身的东西传递下去。
这或许是普罗提诺的原则对于诺斯替派所可能做出的最好的答复了。这个问题又以
略为不同的语言而被基督教的神学家们继承了下来;他们也发见了既要说明创世,而又
不容许有那种创造主在创世之前是有着某种缺欠的大不敬的结论,是很困难的事。事实
上,他们的困难要比起罗提诺的困难更大;因为其罗提诺可以说“心灵”的性质使得创
世成为不可避免的,而对于基督教徒来说,则世界却是上帝的自由意志之无拘无束的作
用的结果。
普罗提诺对于某种抽象的美,有着一种异常鲜明的感受。在描写理智的地位居于太
一与灵魂的中间时,他突然迸发出来一段雄辩无比的话:
至高无上者在其进程中是绝不能乘任何没有灵魂的车而前进的,甚至于也绝不能直
接乘灵魂;它是以某种不可名状的美为其先导的:在伟大的王的行程前面最先走出来的
是较小的行列,随后出来的就一行比一行伟大,一行比一行高贵,越接近于王也就越富
于王者气象;再后便是他自己的尊荣的近侍,最后在这一切荣耀之中便蓦然出现了至高
无上的君主本人,于是一切的人——除了那些只看到在他来临以前的景象,便心满意足
地走开了的人们而外——便都匍匐下来向他欢呼。(同上书,第五卷,第五篇,第3章)
还有《论理智美》的那一片,也表现了同样的一种感情(第五卷,第8篇):
一切神确乎是庄严美丽的,美丽得不是我们的言词所能表达的。是什么使得他们如
此呢?是理智;尤其是在他们(神圣的太阳与星辰)内部运行着的、而又可以看得见的
理智。……
安逸的生活也就在那里;真实性对于这些神明们既是母亲又是保姆,既是生存又是
抚养;凡是不属于过程而属于确实存在的东西他们都看得见,他们本身就在一切之中;
因为一切都是透明的,没有什么是黑暗的,没有什么是能阻碍的;每一个生存对于任何
另一个生存都是通明透亮的,无论是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光明是通过光明而进行的。
他们每一个的自身之中都包含着一切,并且同时又在另外的每一个之中都见到了一切,
所以处处都有一切,一切是一切而每一个又是一切,这种光荣是无限的。他们每一个都
是伟大的;微小的也是伟大的;太阳在“那里”是一切的星而每一座星又都是一切的星
与太阳。每一种里面都以某种存在方式为主导,然而每一种又都彼此反照着一切。
除了世界因为是一个摹本所以就不可避免地具有缺欠而外,普罗提诺和基督徒一样
地都以为还有更积极的恶是由罪所产生的。罪乃是自由意志的一种后果,普罗提诺是主
张自由意志而反对决定论者的,尤其是反对占星学家。他并不想全然否认占星学的有效
性,但是他试图给占星学限定一个范围,从而使其余的一切都可以适应于自由意志。他
对于巫术也采取了同样的办法;他说圣贤是不受巫师的权力支配的。普尔斐利提到过,
有一个与他作对的哲学家曾试图以邪恶的诅咒加之于普罗提诺,但是由于普罗提诺的圣
洁与智慧,诅咒就返回到对方自己的身上去了。蒲尔斐利以及所有普罗提诺的门人,都
比起罗提诺本人更迷信得多。普罗提诺身上的迷信,已经是那个时代所可能最微少的了。
现在就让我们试图总结普罗提诺所教导的——就有系统的并且合于理智的基督教神
学而论,这大体上也就是为基督教的神学所接受的——学说的优点和缺点。
首先而且最主要的,便是普罗提诺信为是理想与希望的安全避难所的那种结构,而
且其中还包涵有道德的与理智的努力。在公元三世纪以及野蛮人入侵以后的若干世纪中,
西方文明差不多已沦于全部毁灭了。幸运的是,虽然神学几乎是当时所仅存的精神活动,
但人们所接受的体系却并不纯粹是迷信的,而是保存下来了——尽管有时候是深深隐蔽
着的——各种学说,那些学说里面包含有大量的希腊的理智的作品以及大量的为斯多葛
派与新柏拉图主义者所共有的那种道德的热忱。这就使得经院哲学的兴起,以及后来随
文艺复兴开始而重新研究柏拉图从而及于其他的古人著作时所得到的那种刺激,成为可
能。
另一方面,普罗提诺的哲学所具有的缺点则是只鼓励人去观看内心而不去观看外界:
当我们观看内心时,我们看到的便是神明的nous;而当我们观看外界时,我们看到的便
是可感觉的世界的种种缺陷。这种主观性倾向是一个逐渐成长的过程;我们在普罗泰戈
拉、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学说中以及在斯多葛派和伊壁鸠鲁派的学说中,都可以发见它。
可是起初,它仅只是学说而不是品质;在很长的一个时期里,它并未能扼杀科学的好奇
心。我们看到波昔东尼约在公元前100年左右,为了要研究潮汐,曾经怎样地走遍了西班
牙和非洲的大西洋沿岸。然而主观主义却逐渐地侵凌了人们的感情以及他们的学说。人
们不再研究科学了,唯有德行才被认为是重要的。柏拉图所思索的德行,,是包括了当
时在精神成就方面所可能有的一切都在内的;但是在以后的若干世纪里,人们却日益把
德行认为仅仅是包括有德的意志,而不是一种想要理解物理世界或改进人类制度的世界
的愿望了。基督教在它的伦理学说方面也没有能避免这种缺点;尽管实践上对于传播基
督教信仰的重要性的信心,曾赋予了道德活动以一种实践的对象,使道德活动已经不复
限于是自我的完美化了。
普罗提诺既是一个终结又是一个开端,——就希腊人而言是一个终结,就基督教世
界而言则是一个开端。对于被几百年的失望所困扰、被绝望所折磨的古代世界,普罗提
诺的学说也许是可以接受的,然而却不是令人鼓舞的。但对于粗鄙的、有着过剩的精力
而需要加以约束和指导但不是加以刺激的野蛮人的世界来说,则凡是普罗提诺教导中能
够引人深入的东西都是有益的,因为这时候应该加以制止的坏东西已经不是萎靡而是粗
暴了。把他的哲学中可以保存的东西流传下来的这项工作,是由罗马末期的基督教哲学
家们来完成的。==========================
①指新约中的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三书。——译者①关于加里努斯皇帝,
吉朋说:“他是好几种奇怪而无用的学科的大师,他是一位出口成章的演说家又是一个
风雅的诗人,是一位熟练的园丁,是一位卓越的厨师,但却是一个最不堪的君主。当国
家在紧急关头需要他出面照应时,他正在和哲学家普罗提诺进行谈话,把时间消磨在各
种琐碎放荡的寻欢作乐里,并正准备要探索希腊的秘密,或者在雅典的亚里奥巴古斯山
谋求一个地位”。(第十章)
①欧利根是普罗提诺同时代的人,并且在哲学上和他出于同一位老师之门;欧利根
教导说“第一者”高于“第二者”,“第二者”高于“第三者”,这一点和平罗提诺是
一致的。但是后来欧利根的观点被宣布为异端。
②《九章集》第五卷,第五篇,第十二章。
①《九章集》第五卷,第三篇,第14章。麦肯那英译本。
①《九章集》第五卷,第三篇,第17章。
①同上书,第四卷,第八篇,第1章。
①普罗提诺习惯上就象一个基督徒那样地使用着“那里”一词——例如,他用之于:
不知道有终结的生命,没有眼泪的生命就在“那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