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本月目录 本年目录 总目录 下一页

字号:        

路透社驻北京记者评述:毛主席立下了丰功伟绩 [1976年09月]

  

  路透社驻北京记者评述:毛主席立下了丰功伟绩
  
  【路透社北京九月九日电】毛泽东是改变了中国并且把冲击波扩及于全世界的中国共产主义革命的灵魂。
  
  毛是一位领袖,他教导人们“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不知休息、不知妥协的毛主席把大陆中国的八亿人民团结了起来,并且推动他们永远不断地革命。美国作家斯诺也许是最简洁地把他概括为——“理想家、战士、政治家、理论家、诗人、革命的创造者……”。
  
  他在七十多岁的时候发动了一九六六年的文化革命,刺激中国向纯粹的共产主义又前进了一步。
  
  他写过:“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以后的几年又发动了一连串的运动,有些反映了内部的政治斗争,但是其目的都是为了打击官僚主义,使革命的火焰继续燃烧。
  
  多年以来,毛的外交政策反映了同样毫不妥协的理想主义。他把中国部队投入到朝鲜战争的共产党一方——他自己的儿子就在这场战争中被打死——他支持了许多的叛乱活动,不把克里姆林宫放在眼里。
  
  在七十年代,北京采取了更务实的态度,它进入了联合国。在一九七二年,毛接待了美国总统尼克松。
  
  当时,同苏联的关系正处于最低点,不时有边境冲突,宣传战一直不停。北京把莫斯科的领导人称为篡改了马克思主义的“修正主义者”。
  
  中国逐步同一百多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外国政治家川流不息地来到北京,希望能有机会同这位传奇式的主席谈一谈,合拍一张照。
  
  这个爱做诗的农民已经给中国和历史打上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毛把世界上最古老的一种文化和人口最多的一个国家铸成为别具一格的、纪律严格的社会。
  
  毛泽东的语录反映了他的哲学,有时表现出一种朴实的农民的幽默感。
  
  文化大革命的主题歌之一是叫做《大海航行靠舵手》——舵手就是毛主席。
  
  一九六六年七月,他在七十二岁的时候,用六十五分钟的时间在长江里顺流而下游了十五公里。
  
  毛生活朴素,他家里的陈设毫不华贵。
  
  毛主席于一八九三年十二月二十六日诞生在华中湖南省的小村韶山。小时候,毛主席就看到了在湖南不时发生的灾荒时期造反的农民被处死。他长大后对造反的人怀着同情,有共鸣。
  
  他宣布信仰马克思主义后,在一九二○年第一次从政治上把工人组织了起来。次年,他出席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大会,是十二名创始者之一。
  
  他回湖南后一面教书维持生活,一面组织工会。一九二五年以后,他几乎把全部精力投入组织农民运动,担任了中华全国农民协会主席。
  
  毛的农民队伍一九二六年在反对中国的军阀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但是蒋介石在第二年就转向反对共产党了,从而开始了使中国处于分裂状态的长期斗争。
  
  一九三一年,毛担任江西苏维埃主席。南京国民政府四次发动“围剿”都未能把他赶跑。
  
  一九三四年十月,约十万名共产党军队突破国民党包围圈,开始了“长征”。这个行动成了现代中国的一首史诗。
  
  毛本人在整个一万多公里的征途中都是步行的,只有几周是例外,因为他当时生病不得不骑骡子。
  
  在离长城很近的窑洞城市延安,毛继续着手建立一个新的苏维埃国家。他制定法律,出版报纸并整编他的军队。
  
  在一九三六年,蒋介石同意同共产党人一起抵抗日本侵略者。这次不稳定的休战在第二次大战期间一直保持着,但是在一九四六年三月内战真正爆发起来了。得到美国军需品支持的蒋军曾一度获得成功,但是毛不断地加强力量,终于在一九四九年发动了胜利的进攻。
  
  毛在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席。
  
  在五十年代初,毛泽东为中国工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实行土地改革和发动反浪费、反官僚、反贪污的运动。
  
  他接着提出了著名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一九五八年起,中国的工农业格局在名为“大跃进”的运动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民公社”成立了,它由庞大的耕作集体组成,每个公社都受共产党的一元化领导。
  
  中国国内不断展开运动,其基本思想是毛的继续革命思想。
  
  后来的文化革命是为了使中国人民的思想沿着毛主义路线发展和把他们的精力引上建设国家的道路而进行的重大的努力。
  
  一九七一年十月,中国取很了联合国席位,台湾的国民党政权被驱逐。
  
  一九七一年四月,中国接待了美国乒乓球代表团——这是中国共产党接管政权以来访问中国的第一个这样的代表团,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接见,给了他们以世界上称为中国新的“乒乓外交”的款待。
  
  一九七二年二月,尼克松先生在一支美国记者队伍伴随下到中国进行了具有历史意义的访问。在一九七二年同尼克松总统的一幅合影上,毛主席露着笑容,显然身体很健康,消除了那种说他可能有病的猜测。
  
  原载《参考消息》,出版日期:1976.09.12


上一页 本月目录 本年目录 总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