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本月目录 本年目录 总目录 下一页

字号:        

日本《时事解说》刊载林光明的文章:《批判走资派和中国外交,同苏联对垒的路线不改变》 [1976年07月]

  

  日本《时事解说》刊载林光明的文章:《批判走资派和中国外交,同苏联对垒的路线不改变》
  
  【本刊讯】日本《时事解说》半周刊六月二十二日刊登“中国研究家”林光明的文章,题目是《批判走资派和中国外交,同苏联对垒的路线不改变》,摘要如下:
  
  当前,中国在开展“批判走资派”运动的同时,开展了积极的邀请外交。二月下旬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访问北京以后,老挝总理凯山、埃及副总统穆巴拉克、新西兰总理马尔登、英国外交大臣克罗斯兰、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巴基斯坦总理布托、马达加斯加总统拉齐拉卡、澳大利亚总理弗雷泽等相继访问了北京。并且,仅从华国锋总理、乔冠华外长在这一系列外国领导人访问时的讲话来判断,中国的外交路线和“批判走资派”以前没有变化。这就是说,中国今后也将继续采取“以苏联为主要敌人的政策”,继续开展“为第三次世界大战作准备的外交”。为世界大战作准备的外交在一系列的邀请外交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埃及副总统的访华。埃及在三月份废除了埃苏友好合作条约;中国一看到这个情况就立刻无偿提供了飞机的零件、机械等,并且邀请穆巴拉克副总统访问北京,签订了两国军事协定的议定书。
  
  最近中国外交的重点在于“为世界大战作准备的外交”。这就是根据“第三次世界大战不可避免”、“苏联是战争策源地”的观点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反对苏联社会帝国主义”。华国锋总理四月二十九日在北京欢迎新西兰总理马尔登的宴会上说:当今世界局势的特点是天下大乱,形势大好……世界形势正继续朝着有利于各国人民的方向发展。但是,另一方面,两个超级大国对于世界霸权的争夺已愈演愈烈,遍及全球,争夺的重点在欧洲。这样争夺下去,总有一天会导致新的世界大战。这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美国狼和苏联虎新华社记者去年七月一日的评论《勃列日涅夫集团正在走希特勒的老路》,在“美苏是新的世界战争策源地”的前提下,说“苏联社会帝国主义的野心很大,采取所谓‘总进攻’的态势,加紧侵略战争的动员和准备,公然威胁说要‘先发制人’,作为新的世界战争策源地来说,它具有更大的危险性。”表明了把苏联看得更危险的态度。
  
  鉴于这种情况,中国对美国和对苏联的看法成了:(一)美帝国主义日益衰弱,在战略上处于守势;(二)苏联社会帝国主义乘机取而代之,正企图重走希特勒称霸世界的老路。可以认为,这个看法在思想上是早就有的;但是,在以“反美帝”为目标的印度支那战争结束以后,终于可以公开提出这个看法了。
  
  在印度支那形势发生急剧变化以后,中国把美国看作“受伤的虎”,又进一步贬低成“狼”了。对苏联加强军事要提高警惕一九七二年的限制战略武器协定,说来仅仅是以提高“数量的限额”的协定而告终了,后来美苏两国都全力以赴提高质量了。
  
  与此同时,苏联还继续加强常规武器,特别是加强远洋舰队,以致在地中海、印度洋、北大西洋等地同美国的第六舰队、第七舰队竞争。苏联的兵力从六十年代的三百多万增加到一九七五年的四百二十万,其中大约三百万部署在欧洲,大约一百万部署在中苏边界。
  
  据说,苏联的军事预算,拿一九六○年和一九七四年作比较,大致增加三倍,军费在国民收入中占的比例也从一九六○年的百分之十三点一增加到一九七四年的百分之十九点三。而美国,据说在朝鲜战争时是百分之十五,越南战争时是百分之十。因此,苏联增强军事的情况是显著的。重视这一点的中国肯定是对中苏冲突抱有警惕的。美中关系有一定的限度乔冠华外长五月四日同访问北京的英国外交大臣克罗斯兰会谈时说,我们在战略上作战争将会爆发的估计,不抱任何幻想。
  
  由此可以知道,中国的“世界大战不可避免论”不单单是一种宣传,也就是说,它是中国的战略的基础,同时是对国际形势的估计。并且,作为其结果,中国抓住所有的机会采取了针锋相对地提出同苏联对垒的外交政策。四月间签订中埃军事协定也是它的一部分。四月份决定和印度互派大使,虽然是印度方面采取主动,却肯定是中国着眼于“苏印矛盾”而采取的行动。还有,五月间邀请新加坡的李光耀总理去访问(但是不建交),大概目的也是在于防止苏联势力向东南亚渗透的行动。
  
  特别是在六月,中国邀请了法国三军参谋长梅里去访问,这肯定是它注意到了这位总参谋长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合作的态度的结果。而且,去年九月,邀请了西德的基督教社会联盟主席施特劳斯、英国前首相希思去访问,这也是因为中国高度评价他们是“对苏鹰派”的态度的结果。
  
  只是需要指出,美国和中国的关系有一定的限度。这是因为,如前所述,中国现在“反对帝国主义”的态度中把苏联社会帝国主义作为主要敌人。高举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中国,它的立场一贯是谴责美苏之间的缓和。
  
  就最近美国方面传出的美中邦交正常化的动向而言,如果带上譬如“不使用武力解放台湾”之类条件,那么,中国大概将不能接受。
  
  原载《参考消息》,出版日期:1976.07.10


上一页 本月目录 本年目录 总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