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经济新闻》刊登稻田晃久文章:《两年半后重访中国》
[1976年06月]
《日本经济新闻》刊登稻田晃久文章:《两年半后重访中国》
【本刊讯】《日本经济新闻》六月一日和二日连载该报国际部副部长稻田晃久写的一篇文章,题目是《两年半后重访中国》,摘要如下:
(原文提要:时隔两年半我又访问了中国。在华南、华中、华北,沿途所见,都是青绿的水稻,金黄的麦田,色彩鲜艳。西方世界曾大张旗鼓地报道四月份发生的北京天安门事件。在这次事件之后,我在中国大陆转了一圈,访问了广州、桂林、武汉、北京和上海。城市和农村的情况,说明了政权是稳定的。给人的印象是,对邓小平的批判斗争正在群众组织中深入,已经具备今后出现发展生产的新形势。)
从广州到我接着访问的桂林、武汉、北京、上海等城市,在我参观的所有工厂和人民公社,由于今年是第五个五年计划的第一年,工业以支援农业为准则;农业以争取连续第十五年丰收为目标,人们都在勤奋地劳动。但是,如果到这些工农业生产的现场去转一下,就会发现工人和农民反击右倾翻案风的波涛,正从基层高涨起来。大至在中国居第二位的武汉钢铁公司,小至在街道办的织袜工厂,还有我在农村参观过的各人民公社,在这些地方我听到的对“邓小平修正主义路线”的批判真是激烈。
在广州,也有一位革委会的干部指出,西方国家传说批判走资派的运动阻碍生产的说法是“违反事实的”。本记者在这次旅行中,参观过的广东省顺德县农机厂、缫丝厂,武汉的缝纫机厂、织袜厂,北京和上海的重型电机厂,人们都异口同声地说:“过去批判刘少奇、林彪的运动,反而大幅度提高了生产。”
在面临扬子江的中原大城市武汉,现在正在街道下面深挖地道。到处都高高地堆着挖出来的土,有点儿尘土飞扬。武汉市工厂群已经延伸到远郊区。北京和上海也是这样。控制城市人口以及把工业扩散到远郊区,第一是为了防备“苏联修正主义”的进攻,第二是为了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
实际上,中国对“苏联社会帝国主义”的批判日益激烈。从很久以前开始,《人民日报》等宣传工具就说过“要同苏联争论一万年”。中国政府当局人士以及一般群众对苏联批判的严厉程度,在日本是不易想象的。在同广东省革委会的干部共进晚餐的时候,令人感到,他们认为同属一个世界的超级大国的美国和苏联之间是有“差别”的。在国外,同苏联对抗;在国内,打倒邓小平所代表的那样的走资派、继续进行“反修防修”运动。
世界性的“反常气候”,在中国也并不例外。广东省和湖北省革委会的干部都说,“会对农作物产生影响”。
在广东省顺德县勒流人民公社,一谈到这种“反常气候”,该公社的干部便回答说,如果是解放前,也许就成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但是,在今天是“七分在人,三分在天”。在北京的南苑和上海的黄渡两个人民公社也曾得到同样的回答。他们指出,农村的水利建设发展了,排灌设施齐备,因此,即使有点儿“反常气候”,也没关系。所以,现在的大目标是实现农业机械化,使用拖拉机、自动插秧机、收割机等等。为此,人民公社办的农机厂和城里的机械厂都在加速生产农业机械。
中国政府实行以发展农业为基础,工业支援农业的政策。上海重型电机厂的主要任务是生产大型发电机和水泵
这个厂革委会的干部强调说:“为了把长江水输送到北方农村,正努力生产大型水泵。”大企业支援农业,甚至武汉市江汉区的小织袜工厂也在贯彻支援农业的方针。
这次在华南、华中、华北旅行,经常听到的一句话叫做“卫星上天,红旗落地”。因此,无论是工厂,还是人民公社,批判“生产第一,技术第一”的气氛很浓。工人和农民说,邓小平不仅在教育界,而且在经济、工业和文艺界等所有部门刮起了“同刘少奇一样的妖风”。因此,在中国的工农业生产现场都组织了“理论队伍”,集体讨论“无产阶级专政”、“限制资产阶级法权”等问题,并把其讨论结果反映到实际中去。
同时,在上海市以及全国各省,目前正在迅速普及工人大学和农民大学。据说,上海市各工厂附属的工人大学共一千四百所,其中之一——上海重型电机厂工人大学从一九六九年的第一届到今年七月中第三届共培养毕业生一百五十七人。据说,工人上大学,毕业后回原单位,同干部和技术人员实行“三结合”,为发展生产作出贡献。
无论是这种工人大学,还是中国政府的经济政策,其基础都是中国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
原载《参考消息》,出版日期:1976.06.19
上一页 本月目录 本年目录 总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