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泰晤士报》社论《克罗斯兰先生访问北京》
[1976年05月]
英《泰晤士报》社论《克罗斯兰先生访问北京》
【本刊讯】英《泰晤士报》五月四日发表一篇社论,题为《克罗斯兰先生访问北京》,摘要如下:
克罗斯兰目前对北京的访问是受欢迎的。即便没有更多的成绩,单单是在中国首都呆几天,也会有助于消除对这个许多世纪以来曾经给欧洲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东西的国家的错误看法。
在共产党统治的四分之一世纪.中,误解并没有减少。外交大臣此行没有什么艰巨的谈判任务,所以他可以更好地吸收他可能发现的中国在对外关系方面态度发生变化的那些证据。
从外表上看,北京的基本态度没有发生变化。对苏联采取的不容缓和的敌对态度仍然是毛主席的主轴,中国的其他一切政策都是以这一仇恨为出发点的。.因此,他们认为欧洲共同体是西欧对付俄国扩张的坚强堡垒,同时也使得共同体可以对美国保持健康的独立性。在中国人的眼里,英国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它新近参加了共同体,从而加强了被缓和这付软化剂削弱了的欧洲。
不论是施密特,还是索瓦尼亚格,他们去年在北京的会谈中都不愿意同意北京对缓和采取的敌视态度,也不愿意以一种简单的方式来看待两个超级大国。出于同样的原因。但同样由于当权的是工党,而不是保守党,英国现在也将被发现不愿这么做。希思曾经两次被迎接到毛主席的书房,撒切尔夫人的话也常被引用,而克罗斯兰一行是享受不到这样的优待的,很可能将来也享受不到。
目前也许不宜于权衡中国对大国的态度发生变化的情况。真实情况是,中国观点——更确切地说,中国对世界的态度——的变化并不是出于意识形态的原因或出于民族利益的考虑而对苏联或美国亲疏的变化。过去十年来——在更大的程度上,过去半个世纪的大部分年代中——中国根本关心的是:一方面同世界交往,接受扩大贸易、进行各种来往的含义;另一方面则退于自力更生的、有时甚至是排外的孤立状态中。
华国锋先生也许使他的第一个重要的西方客人感到放心,中国的政策仍然在执行中,没有受下面两种倾向的影响:一种倾向是退回到孤立状态中,另一种倾向是仅仅由于同西方的关系赖以建立的一个期望没有兑现而节制同西方世界的良好关系。
原载《参考消息》,出版日期:1976.05.05
上一页 本月目录 本年目录 总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