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本月目录 本年目录 总目录 下一页

字号:        

外电报道:我首都群众代表吊唁周总理逝世 [1976年01月]

  

  外电报道:我首都群众代表吊唁周总理逝世
  
  时事社电讯《肃穆的吊唁仪式,络绎不绝的市民行列》
  
  【时事社东京一月十二日电】题:肃穆的吊唁仪式,络绎不绝的市民行列
  
  北京十二日电:已故中国总理周恩来的吊唁仪式,十二日在北京肃穆地举行。从今天早晨开始,在设置灵堂的劳动人民文化宫,到故人灵前告别的市民络绎不绝,沉默的队伍一直排到天安门前。在沉痛的哀乐声中人们低着头,迈着沉重的步伐,走到周先生的遗像前默哀。周先生的遗像前摆满了党、政、军各机关和各国赠送的花圈。
  
  【法新社北京一月十二日电】成千上万的中国人和几百名住在北京的外国人今天在劳动人民文化宫庄严的吊唁仪式上向故总理周恩来的骨灰盒鞠躬志哀。
  
  在吊唁仪式上,周先生的红漆骨灰盒安放在台上,覆盖着一小面党旗。骨灰盒上方挂着他的像片。
  
  在中外人士经过骨灰盒前面的时候,两名人民解放军战士持着上了刺刀的枪在旁立正守护。哀乐一遍又一遍地奏着。戴着黑纱的外宾和戴着小朵白花的中国人一个接一个向骨灰盒鞠躬,默立片刻。
  
  灵台左右排列着花圈,其中有党主席毛泽东送的花圈,放在第一排。
  
  在北京的代表团和外交使团也献了花圈。大殿的黄瓦尖顶高耸在晴空下,殿的周围放满全国各地献的花圈。
  
  参加这个悲伤的仪式的人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很少有人能控制自己的感情。多数人从大厅出来时流着泪。
  
  【安莎社北京一月十二日电】中国总理周恩来的骨灰盒今天安放在劳动人民文化宫,让人们吊唁三天。
  
  多达十万人寂静地、但是显然是自发地列成长队向这位执政很长时间的政府首脑最后一次致敬,情景感人。
  
  【法新社北京一月十三日电】题:周恩来的守灵
  
  已是午夜了,在北京的天安门广场,痛心的哭声越来越多。一队年青的女中学生慢慢地离开了在昏暗中矗立在紫禁城对面、宽阔广场尽头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她们哭泣着、弯着腰、挽着胳膊,她们悲痛,她们在哭周恩来。
  
  自星期天以来,人群都到庄严的纪念碑前。在二十四个多小时之内,在四十米周围的底座上放满了几百个花圈。
  
  在一天的工作之后,在工厂交班之后,过了午夜,工人代表团仍带来花圈。他们来向他表示感激,这个人曾把他的一生贡献给了中国的共产主义革命事业。
  
  每一次二十来个人一组——男人、妇女、青年,他们分散在纪念碑的四面。每一次,代表团的一个成员朗诵一篇颂扬死者的文章,并保证建成一个他所要求的“社会主义的强国”。
  
  甚至在到达纪念碑之前,当他们通过昏暗的广场时,许多人就已经哭了。妇女和男人都一样。在大台阶下,一个二十来岁的男青年,钮扣上带着白花,低着头,面对纪念碑,悲痛欲绝。两个梳长辫子的妇女向南朝前门走去,她们互相搀扶着。北京处在哀丧之中。各国外交官和在京外国人士前往吊唁
  
  【路透社北京一月十二日电】(记者:罗杰斯)自从这个国家悲痛地悼念逝世者以来,今天第一次让外国人参加对已故总理的吊唁。各国的使节、留学生、记者和一些在北京定居的西方人在寒冷的院子里排着队,等待到周的骨灰盒前面站立几秒钟。
  
  外国人进大厅之前先在来宾签名簿上签名,并由招待人员帮他们系上黑纱。然后,他们由礼宾官员陪着踏上两边摆着数百个花圈的台阶进入大厅,同一些接待他们的领导人握手。这些领导人中间有吴桂贤和乔冠华。然后,每一批吊唁者在那位已故政治家的像前肃立大约十秒钟。
  
  【合众国际社香港一月十二日电】(记者:史密斯)美国驻北京联络处代理主任和另外八名美国外交官今天向中国故总理周恩来、这位对中美“建立新关系”功劳最大的人物作最后一次致敬。
  
  哈里·塞耶及联络处的官员们今天上午同在中国首都的其他外交官和外国人一起到了劳动人民文化宫。外交人士说,美国人和其他外交官都在故总理的骨灰盒前默哀一分钟。
  
  外交人士说,美国外交官在文化宫内逗留了将近一小时。
  
  【法新社北京一月十二日电】(记者:比昂尼克)中国最厌恶的那个国家——苏联的大使托尔斯季科夫,今天上午向周恩来总理致了最后的敬意。
  
  去年十月,托尔斯季科夫曾在这里惹起了一起外交事件:他同六位东欧国家大使一起退出了一个正式宴会,以此抗议中国攻击苏联。今天他在周先生的骨灰盒前恭敬地低头站着。
  
  同时,今天新华社播发了苏联政府给中国政府的唁电。在中国报纸至今为止刊登的唁电中,苏联的唁电最简短,它干巴巴地表示“哀悼”,并请中国政府“向逝世者的家属转达慰问”。
  
  同托尔斯季科夫同去的有五个人,其中包括他的夫人、苏联使馆的公使衔参赞阿列克谢·勃列日涅夫和武官科洛尼尔·洛巴诺夫。
  
  原载《参考消息》,出版日期:1976.01.14


上一页 本月目录 本年目录 总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