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纽约时报》刊登修斯多夫文章《回忆延安时代的周恩来》
[1976年01月]
美《纽约时报》刊登修斯多夫文章《回忆延安时代的周恩来》
【本刊讯】美国《纽约时报》一月十一日以《回忆延安时代的周恩来,他从不使人感到局促不安》为题,发表修斯多夫的文章,摘要如下:
周恩来是一位十分有教养的人物,他温文尔雅,心地坦诚,注意礼仪,但又和蔼可亲;他了解中国以外的世界,但并不畏惧;在行使他的巨大的权力时,我认为他一般是稳健的。
我虽然不能妄称非常了解他,但是在一九四五年有一段时间我作为美国观察组成员驻在延安,因而有机会正式地和非正式地会见他,同他谈话。我对他的记忆和印象仍历历如在目前。
见他并不困难。那时是一九四五年的头几个月。冬天的月光洒在陕西起伏不平的白雪覆盖的山丘上,当时人们普遍怀有这样一种希望:尽管蒋介石不肯让步,还是可以找出一种办法来使动机纯洁、纪律严明的中国红军与盟军一道对日本进行最后打击的。
在蒋介石先生统治的中国地区出现悲观情绪和贪污腐化现象之后,毛先生领导的中国地区则胸襟坦白和热情洋溢,令人振奋。美国人从延安政府的各级人士那里都听到直率的谈话,毫不含糊的回答,看到真诚兴奋的心情,因而感到很受鼓舞。可以由此看出延安的自信和干劲,而重庆却是萎靡不振的。
许多中国人当时确实在延安有名的山边窑洞里生活和工作,但是也有若干座独立式的土环砌成的政府建筑物,周的办公室就在其中一层建筑物中,他在那里接见了我。他的办公室不算太小,但是陈设很少:一张桌子,一个书架,几把舒适的椅子——全都是粗制的,黄漆漆得发亮。一个小火盆发出带烟的木炭味儿,其热度仅能煮一点淡黄色的清淡的绿茶。上午的阳光把房间照得很明亮,但是很冷。周先生穿着延安的冬季制服,就是不论男女分发的那种半军装式的蓝色棉衣和棉裤。虽然棉制服使得每个人都显得臃肿,但是周先生却显得整齐,甚至是优雅。那时他大约四十七岁,是风华正茂的时候,那时他已是一位富有经验和才智的革命家,也是一位老练的外交家。
我们通过一位译员用汉语和英语谈话。他向我讲了一些延安的游击队在华北日本占领的前沿地区的情况和他们促使日本的农民出身的士兵投降的策略。当谈话转向一般性话题时,他略微推测了一下将来的情况。在延安,他们喜欢这样做。他们是走过了一条艰苦的道路,不远万里来到延安的,事情尚未结束。但是他们确信,未来将会证明他们的方针是正确的,他们不辞辛劳地进行长征是值得的。最终他们从蒋先生手里,从日本人手里,从帝国主义的资本主义魔爪中夺得中国。这一切,他都是满怀信心地说的。周先生丝毫没有重要人物的那种优越感。他从不使人感到局促不安。
我同他至少进行了另外一次会见和几次非正式会见。中共邀请观察组参加了许多当地的庆祝活动。我们在举行即席招待会时也邀他们参加。罗斯福逝世那天,他们涉过延安多石的小河来到、我们住的院子,以朋友的身份吊唁。
此后,出于许多原因,气氛变坏了。同延安的连系断了。随之而来的是激烈情绪和敌对。过了大约二十五年时间,尼克松才实现了我们在一九四五年本来可以实现的和解。当再次打开了通往中国的道路时,看到另一代的美国记者和观察家象我过去一样发现这位既温文尔雅又坚决的人物的品质,我感到高兴。由于他对中国作出了重大贡献,我们大家都是受益者。
原载《参考消息》,出版日期:1976.01.14
上一页 本月目录 本年目录 总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