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尔克斯发表文章追忆周恩来同志往事
[1976年01月]
米尔克斯发表文章追忆周恩来同志往事
【本刊讯】美国《亚利桑那共和报》一月十一日刊载该报总编辑哈罗德·K·米尔克斯的一篇文章,摘要如下:
自一九四六到一九四九年将近三年时间内,我认识了和观察着这位谈吐文雅而热情认真的红色领导人(指周恩来同志——本刊注)。那时他一部分时间是领导共产党联络小组通过马歇尔将军同蒋介石谈判,力图结束中国内战而未获成功。
另一部分时间是在共产党的隐蔽的根据地延安。我曾在谈判告吹后同周和他的小组一起飞赴延安。
周有一个令人感兴趣的奇怪习惯——他的英语相当好,但是他从来不在公开场合讲英语,除非为了纠正他的正式译员的错误。
一些美国记者在和谈期间几乎天天同周见面,他们发现他既是忠诚的共产主义者,又是彬彬有礼的人。我从未听到过他象赫鲁晓夫经常在莫斯科表演的那样夸夸其谈。
红色中国的第二号人物是在法国接受共产主义的,他在巴黎一家汽车厂工作时懂得了共产主义。他可以谈论而且经常谈论他的人民同美国政府之间的分歧,有时在他家边喝茶边谈,我的妻子和我是他家受欢迎的客人。
但是,这些谈论尽管范围广泛,却从来没有激烈争论。
马歇尔将军同这位谈吐文雅的周恩来会谈时间持续了好几个月,马歇尔有一次说这位身材细瘦、头发乌黑的共产党人是「我所见过的人中最有才识者之一」。
他的个人生活很朴素,当和谈地点随着迁都而从重庆移到南京时,周和他的夫人住在一所小小的房子内。附近一个楼房是他的办公室和他的工作人员的宿舍。
在延安,他和其他共产党领导人一起住在窑洞里。
我在马歇尔将军谋求和平的行动结束后(周的一些工作人员那时在延安非常隐蔽的机场上一下飞机后,几分钟内便脱下他们在南京时所穿西装而换上了游击队员制服)离开延安以来只见到过周恩来三次。
周在那三次见面时的举止证明了他政治上的机智敏锐。
第一次是在印度尼西亚方隆举行的中立国家——即现在的第三世界——会议上。
我在那里见到了周总理,迎上去盼望得到热情的招呼。他的目光越过我朝前面看。
第二次,他在会后去新德里,当时我的新闻报道据点在新德里。他再次目光越过我而没有表示认识或打招呼。
第三次是两年后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大厅里,周恩来是赫鲁晓夫总理的国宾。.
周在向外交使节致意后从一群外国记者中认出了我,他离开赫鲁晓夫,匆匆穿过大厅伸出了手。
在热情地打招呼和互相问起对方夫人的情况之后,我提醒周恩来说,我在万隆和新德里都曾看到过他,并且温和地埋怨他没有招呼我。
周笑了,把他的手放在我的肩上,通过他的译员说:「我感到抱歉,不过在那些会议上,要我招呼一位西方记者是不合适的。」
原载《参考消息》,出版日期:1976.01.24
上一页 本月目录 本年目录 总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