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农业评论家团野信夫访华后撰文
[1975年11月]
日本农业评论家团野信夫访华后撰文
《意气风发的八亿人,迅速前进的中国农业》
【本刊讯】日本《朝日新闻》十一月七日刊登该报农业评论家团野信夫写的文章,题目是《意气风发的八亿人,迅速前进的中国农业》,摘要如下:
借国庆节之机,我大约在中国旅行了三个星期。这是我第五次访问中国。这次我是参加了日中农业农民交流协会的访华代表团。我们在北京出席了国庆招待会,访问了大寨、沈阳、上海、广州等地,并首次访问了风景秀丽的广西桂林。在各地的干部中,都有所谓的老朋友,能够融洽地交谈,仿佛多少感觉到了形势的趋向。与两年前相比,好象局面已经稳定。从明年起将进入第五个五年计划,给人的印象是,在为其做准备工作的时期,克服了党的危机,对建设工作满怀信心。农业丰收首先谈今年的农业生产。大概确实是连续十四年丰收。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强了,大概可以说,已经保持了稳定的丰收。近两年来,搞农田基本建设、水利设施等工作似乎有迅速的进展。据说,从去冬至今春投入了一亿劳动力,一百万干部。所取得的成果可以明显地感觉到。
从飞机上往下看,广阔的平原几乎都完成了平整土地的工作,并且,山区的梯田也增多了。从农作物的颜色区别上就可清楚地看出在实行着全面的计划生产。大寨会议我们访问期间,正在召开历时一个多月的“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从与会者是以全国两千二百个县的县委书记为主,有三千七百人这点来看,可以说显然是面临五年计划为贯彻党的农业路线做准备。
中国农业政策的措施对我国的农业政策也有启发。日本是通过提供补助金等促进政策来引导农民的,而中国是经常开展运动。大寨是一个贫寒的山村,在这里出现了在陈永贵(现任副总理)这位贫农的领导下依靠自己力量进行建设的实践。抓住这个现象在全国展开了“学大寨”运动。这种方法令人想起了在昭和初年的农村萧条时期日本农林省开展的村庄自力更生运动。
把点扩大成面的“点面政策”是中国共产党的传统方法,把学习大寨的运动一跃而变为学习“大寨”县的运动就是这次会议的意义所在。
召开这次会议的方式耐人寻味。首先,包括中央高级干部在内的全体与会者以一周时间参观了昔阳县的二十八个地方,亲自参加劳动,直接同农民谈话。这是为了让各县的县委书记对照昔阳的实践经验检讨自己。可知,这次会议具有党的地方干部学习会的意义。
时间长达一个月的大会是令人不解的。问农林部的上层干部,回答说转变思想是需要时间的。从这里可以看得出实施政策的设想。机械化大寨会议决定,到一九八○年基本实现全国农业机械化。中国的机械化政策不止是在于节省劳动力,而且考虑到了高效利用土地。
各地农业机械化的状况仍处于初期阶段。据说,继大寨会议之后将召开全国计划会议,生产农业机械大概将是这次会议的重要议题。
不言而喻,农业机械化是为了发展农业,但是,它也是把农业劳动力大量转入工业部门的战略措施。在今后五年内,如果农业的发展速度提高了,那末进入第六个五年计划的时候,随着石油资源的开发,大概工业建设将进一步加速。青年两年前,在延安我曾会见过四名从北京来的青年。他们说,要为消灭三大差别贡献自己的一生。在这里使人感到有一种不愧是青年人的那种勇敢精神和紧张气概。
这次,在沈阳市的八·一人民公社,我访问了大队青年集体户。经过与一名青年的漫谈,我得到了与延安青年稍有不同的印象。仅这个大队的集体户里(命名为青年站)就有三十六人,可见在全公社那就相当多了。
据他说,他刚来农村的时候,在假日也回家,但现在已经习惯于这种生活,不怎么回家了。从表情来看,他这话不是谎话。他们以音乐和歌舞欢迎我们,并当场共进午餐。意外地享受了这种共同生活的乐趣。没有觉察到悲壮感,看来,青年下乡运动现在也已作为一顶“制度”而固定下来了。
据说,下乡运动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战略”。
将来,为了工业跃进,不得不到农村去求得劳动力。而另一方面城市青年把文化、艺术、医疗带到广大农村。如果这种交流无止境地继续下去,完全变成习惯的话,那末城市和农村大概就完全融合了。这一战略要经历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在世界上没有先例。思想今年二月发表了从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著作中摘录出来的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三十三条语录。在工厂里也十分显眼地挂着“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的标语。
批判《水浒》是从八月中旬开始的。
三十三条都是论述从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阶段的问题的语录。这一过渡时期,说起来就是未走过的道路。经济发展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大概就要派生出复杂的问题。从一九五七年反右斗争开始,又经过文化革命,这一直贯穿下来的社会主义的思想斗争,在面临第五个五年计划之前,似乎可以说已进入了新的阶段。
从局外所看到的中国的行动,振幅很大,令人不解,但我再一次深深地感到,其政治措施常常是以八亿人这样的广大群众为前提而设想的。
原载《参考消息》,出版日期:1975.11.16
上一页 本月目录 本年目录 总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