圭亚那专栏作家哈伯特访华文章:《知识青年增加中国农村人口》
[1975年10月]
圭亚那专栏作家哈伯特访华文章:《知识青年增加中国农村人口》
【本刊讯】圭亚那《星期日写真报》九月二十八日刊登该报专栏作家哈伯特写的一篇文章,题为《知识青年增加了中国农村人口》,摘要如下:
我定于那天上午离开西安去郑州,临时参观了市中心的钟楼。
当我上到钟楼的中间时,我听到断断续续的有节奏的鼓声和爆竹声。声音是从邮政局后面的广场传来的。一大早有什么事值得开庆祝大会呢?我从钟楼上凭栏眺望,看见邮政局大楼外有一大群人。他们在那里热烈欢送一批“知识青年”去农村落户,同农民一起劳动。
自从两个多世纪前的圈地运动加速了英国资本主义工业发展以来,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在全世界一直是一个社会发展的特征。从西安钟楼的眺台上,我看到了一场成功地阻止和扭转了数世纪以来折磨全球各社会的历史潮流的运动。
当我在这里看着充满青春活力的受过培养的公民们要把他们刚刚学到的技术用于他们国家比较落后,而且需要受过培养的新生力量来提高生产和文化水平的那些地区时,心里越发激动。我似乎感到,中国突然出现了一个勇敢顽强的新面目和新的社会尺度。我正在观看中国人的业绩,就我所知,别的国家还没有成功地完成过这样的业绩。“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是中国教育制度的一个特点。它使整个社会得到这个运动所要产生的社会财富。
中国人使教育者和学生走出校园,同社会上的人民紧密联系。大学教育与工厂农村的劳动相结合,因此使书本里的知识服务于生活,落实到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日常活动的实际中去。
知识有两种和两个来源。一种是书本知识,一种是人民的经验。各种来源都有它的局限性。把两者结合起来可以丰富这两种知识,保证理论不脱离实际,避免造成社会和人力以及资源的不必要的浪费。这是指导中国教育制度的理论。这个制度旨在保证学生在学校度过几年后不脱离社会生活实践。相反会提高他对社会发展的认识并为之做出贡献的能力,因为毕业以后他们必定要在这个社会中工作。
我在中国逗留期间参观任何普通学校都是不可能的。当时正值放假期间,学校都关门了。然而,我得以多次会见了在工厂和农村进行实践的男女学生,并与他们谈了话。在这些接触中,我了解到,这种制度强调社会比强调个人多。结果,产生这种制度不是寻求物质上的发展,而是寻求一个能为整个社会的发展作出有意义贡献的机会。
同青年人谈话留给我的印象是,他们从知识中得到了精神力量,为他们的社会生活做出贡献是值得的。他们不仅仅追求个人物质上的满足,而是努力实现社会目标,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否则,这是不可能的。他们对他们工作中的成就感到骄傲的神色使我感到相形见绌。
原载《参考消息》,出版日期:1975.10.18
上一页 本月目录 本年目录 总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