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本月目录 本年目录 总目录 下一页

字号:        

英报发表英国前首相希思文章:《中国在新的太平洋世界中的关键性作用》 [1975年10月]

  

  英报发表英国前首相希思文章:《中国在新的太平洋世界中的关键性作用》
  
  【本刊讯】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十月十二日刊登英国前首相希思的一篇文章,题为《中国在新的太平洋世界中的关键性作用》,摘要如下:
  
  我在太平洋地区所到之处,都发现人们对中国、对其领导人和对其政策有浓厚的兴趣。从大洋东边的美国到大洋西边的日本、香港、新加坡和菲律宾,谁都想了解那里的目前情况以及将来可能发生的事情。而这是很有道理的。在整个太平洋地区,笼罩着一种无处不在的变革气氛。
  
  这些国家必须使自己迅速适应新的政治形势——美国从越南撤退以及共和政体的中国登上世界舞台。在这种情况下,它们期待与中国建立新的关系是很自然的事情。
  
  在过去的十五个月中,我有两次难得的机会同毛泽东主席及其同事讨论他们对世界事务的看法。在我与之谈判或讨论过此种问题的许多人中,我不记得还有谁曾给我留下如此难以磨灭的印象。他们对其意欲奉行的政策及其含义进行了透彻的现实的思考。同时,他们的态度并不僵硬。他们真诚地希望听取他人对局势的评断,并以此来检验自己的结论。他们讨论这些问题是从以他们自己、俄国和美国之间的不同关系以及欧洲在其中能够发挥的作用为基础的世界性战略这一角度出发的。
  
  中苏关系是由三个因素决定的:第一,他们关于共产主义社会本质的理论争论;第二,关于苏联打算并将继续寻求控制中国的活动的看法;第三,因五十年代末苏联撤退专家、技术援助和其它设施而产生的深切的愤恨情绪。
  
  关于中国领导人是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学说的真正捍卫者的观点决定了中国的国内政策。但这种观点并不妨碍中国与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欧洲的资本主义国家发生完全的、令人满意的国际关系。的确,我认为,考虑到欧洲和中国都曾卷入的往昔史,中国对英国和我们欧洲共同体中一些伙伴所怀的热烈感情是很不寻常的。
  
  当人们带我参观北京的颐和园时,我询问了这些建筑物的实际建筑日期。我的导游对我说,原来的建筑物在一八六○年被英国、法国和美国的联军烧毁了。后来重建了颐和园,但在一九○○年又被八国联军破坏了。我看到的是第三次建的颐和园。他还说:“但那都是过去的事情了。你对一八六○年和一九○○年发生的事情不负任何责任,我们知道,今天没有任何欧洲国家对中国怀有敌意。我们可以建立一种完美的正常关系。”被出卖之所以出现同苏联的问题,是因为中国人认为,苏联背离了真正的革命原则,再次变为——用中国人的话说——帝国主义和侵略性国家,并设法控制它的邻国——东方的中国和西方的欧洲。因此,不愿受苏联控制这个第二个因素就作为对第一个因素即理论争论的反应出现了。第三个因素,即对于被苏联出卖所感到的激愤情绪,已使中国更加决心保持经济独立和政治独立。
  
  有些中国领导人有这种印象:西方的政治家们担心中国和苏联联合起来设法控制世界。我自己的体会是,这并不是目前要深切关注的问题。但是,中国人强调说,我在上面描述的这些分歧是如此深刻,如果有这种担心,那也是没有理由的。总之,中国人在中美两国正在履行的上海公报中已打下他们同美国发展关系的坚定基础。
  
  很难设想在美国切断同台湾的联系之前北京会同华盛顿建立正式关系。中国人是有耐心的人民,他们认为,形势将会随着时间演进。这也是他们对待他们所认为的象朝鲜这样的其它领土问题的态度。
  
  中国领导深信,欧洲联合是必要的。自然,他们希望看到在苏联的西侧有一个强大的欧洲。他们不希望看到欧洲由于苏联影响进一步扩大而受到侵蚀。他们担心,赫尔辛基协议会使欧洲人感到茫然,以致尽管苏联军事力量日益在加强,他们仍然忽视自己的安全。
  
  中国政府必须保证要使八亿人有饭吃。尽管特别强调计划生育,但是,到本世纪末,很可能有十亿人。在过去几年,以前有过的那种饥荒已在中国消失了。中国的领袖们决心保证永远不使饥荒再次出现。
  
  太平洋地区那些现在正同中国建立新关系的国家关心那里的领导的未来,这是自然的。我毫不怀疑,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政策仍然是由最高领导人制定的。这一点在我看来是清楚的,因为毛主席再次表现出局势是完全由他控制的。
  
  困境在太平洋并非只有日本处于如何既同中国改善关系又同苏联改善关系这种困境。中国希望在同日本签订的拟议协定中把反霸权条款包括进去。关于这一点,人们可能认为我们都可以同意。另一方面,苏联认为这种条款只能是针对它的。
  
  作一次太平洋之行是很有好处的。因为这总会迫使你重新考虑你对问题的看法。在欧洲,政治格局多半是固定的,虽然在边缘可能有某种腐蚀。从经济上讲,我们倾向于一心考虑我们自己的问题,而企图孤立地解决其中任何一个问题都是毫无用处的。不管是政治问题还是经济问题,都必须从世界范围来看。太平洋现在是经常发生变化的场所,今后数十年内仍会如此。我们所有人的命运都同太平洋联在一起。它的魅力就在于此。
  
  原载《参考消息》,出版日期:1975.10.15


上一页 本月目录 本年目录 总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