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丁畅述新旧中国见闻(四 完)
[1975年10月]
韩丁畅述新旧中国见闻(四 完)
整个一九四九年的夏天,我们都可见到北平人民和解放军忙碌地替北平来一个大扫除,他们把杂草丛生蚊虫孳长的污水沟、护城河里的淤泥挖去,把横街窄巷里堆积如小丘的垃圾清除。人们把这些垃圾运到市郊去,给农民作肥料。
其实,不单北平在进行清洁卫生的工作,整个华北解放区同样进行这样的工作。
一次我从冀南的衡水乘火车往鲁北的德州市,火车上的乘客多是农民,列车服务员便利用旅程中的时间,向农民讲授接生的卫生知识。以前农民由于欠缺卫生知识,很多婴儿在诞生时便死于细菌感染或破伤风,这种火车上的卫生课对农民当然有很大的裨益。
一九四九年秋天,解放军势如破竹地向南推进,全国大部分地区已先后解放。十月一日,我从邯郸购买汽油回冀衡农场的途中,那天下午,整个原野响起连串爆竹声,此起彼落的回荡不散。原来这天是新中国诞生的日子,毛主席正在北京天安门上庄严地向全世界宣布: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已崛起在世界的东方,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
新中国成立后,紧接着的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我们的拖拉机训练班已迁至离北京东门十英里的双桥,后来农业部在那里成立农业机械化学校,这是农业机械大学的前身。北京农业机械厂也在那时建立起来。从四九年至五三年,共有五十多个国营农场成立,分别开垦河南的黄泛区、河北冀县邯郸一带、察哈尔附近和东北的北大荒等地。而最大的国营农场,是位于冀东天津至唐山中间的芦台国营农场,人们在渤海湾一带填海造田,农场的面积达五万亩,都是用机械插秧和收割的水稻田。
一九五三年七月,我离华返美。我最近一次重访中国是在一九七一年五月,在这次访问里,周总理会见了我们一家人。在北京期间,我曾到长辛店的内燃机车厂蹲点五个星期,在清华大学逗留了三个星期;并曾到大寨劳动了一个月,到久别的山西长治市附近的张庄生活了两个半月。在几个月内,目睹了中国自一九五三年我离开以来的巨变。
在农业方面,中国已从个体农业变为公社化的集体农业。今天,很多人以为新中国农业公社化是很自然的事。但是当我们回想起二十年前中国还是小农经济的时候,便觉得中国这项努力并不简单,因为它开创了人类社会变革史上的先河。而这个变革,现在还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
我记得一九五三年离开中国之前,每块农田的面积还小于一亩,但我在一九七一年的旅程中,再见不到小块分散的农田,而是每块面积达二十至五十亩的农田。在华北的上空,从飞机俯瞰下去,到处都是连绵不断的田野,山坡上都筑了梯田,与国民党时期的荒地遍野、牛山濯濯的景象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二十年来,农业产量不断提高,七一年的粮食产量比五二年增产一倍多。先进单位如大寨的产量更增加达十倍,落后的农村如我工作过的张庄也增产两倍。
提起张庄,我想谈谈它的变化。在一九五二年,张庄的亩产不超过一百斤,七一年亩产已达三百斤。当然,它不是一个先进单位,但已有一定的进步。去年张庄的社员很高兴的写信告诉我,他们去年的亩产已超五百斤,并立下决心要跨过长江——即亩产八百斤。现在张庄是一个生产大队,拥有卫生院、学校、电力供应,还购买了拖拉机。在副业方面,他们开垦了六个菜园,生产足供整个大队成年的需要,平均每个家庭都养有一头猪,并建了一间由三个年青妇女管理的小型机械化粮食加工厂。
这样的变化是怎样得来的?当然是农民坚决走社会主义集体经济道路的成果。还有,张庄农民坚持学大寨的努力,也是加速张庄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他们在学大寨的过程中,也经过一番斗争的,他们曾经先后派过三个代表团到大寨学习,第一次只学到大寨建了很多新房子,第二次只学到大寨是以大队作核算单位,结果,这两次的学习没有带来什么成果。第三次是在一九七一年,当时我刚好在张庄参观,他们这次成功地学到了大寨发展的经验,就是在于坚持政治挂帅,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学习的路线走对了头,生产也跟着搞了上去。
最后,我想概括一下,一九七一年的访问在我脑海里留下四个鲜明的印象。第一,中国的工农业建设和社会改革(如教育、医疗、意识形态等领域)正以高速度发展,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第二,在这些发展里,并非所有单位都能步伐一致的,他们之间有先进、中间、落后,但是大部分落后的单位,都有向先进单位学习、决心迎头赶上的志气;第三,中国人民不但在改造客观世界,他们还不断改造自己,我不能说每个中国人民都改造得很好,但我敢说他们每人都是整个中国的巨变中的一部分。在这个巨变里,他们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成为世界上最具政治觉悟的人民。例如无论在内燃机车厂中,或在张庄、大寨的田头,我都见到工人农民每天有一定的学习时间,阅读报纸、学习理论和讨论政治,这在美国的工厂和农庄里简直是不可想象的事情;第四,阶级斗争、三大差别还存在,这是毛主席为什么不断提醒人民“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坚持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道理。(四完)
原载《参考消息》,出版日期:1975.10.27
上一页 本月目录 本年目录 总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