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本月目录 本年目录 总目录 下一页

字号:        

圭亚那《星期日写真报》专栏作家哈伯特的访华文章之二 [1975年09月]

  

  圭亚那《星期日写真报》专栏作家哈伯特的访华文章之二
  
  《中国人民如何赢得摆脱孤立的斗争》
  
  【本刊讯】圭亚那《星期日写真报》九月七日刊登该报专栏作家哈伯特的第二篇访华文章,题目是《中国人民如何赢得摆脱孤立的斗争》,摘要如下:
  
  若想充分了解中国人民作出了什么成就,我们就需要记住,他们在什么背景情况下作出他们的成就。在任何意义上说,二十五年是不寻常的,因为中国所经受的孤立大于苏联在它第一次尝试搞工业化时所经受的孤立。
  
  中国革命在一九四九年军事阶段告一结束,在那一年十月一日宣布成立人民共和国。在一九五○年,中国干预其边境上的冲突,以便把朝鲜社会主义共和国从西方帝国主义联军下拯救出来。那次干预终于拯救了这个姐妹共和国。但是,这给中国招来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愤怒和非常严格的封锁,中国人民连青霉素也买不到。
  
  在斯大林去世后,苏联恢复了自由市场和个人在该国为私人利益拥有和运用资本设备的权利。中国当时在探索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社会,不同意苏联领导人恢复资本主义的做法。苏联于是撤回了在斯大林时期同意的全部技术援助和供应,对中国的封锁变成了全面的封锁,包括西方和东方了。
  
  从国民党政府那里继承下来没有多少技术和资本设备。那是一个殖民地政权,到处是不发达。确实,农村中的条件非常落后,许多良田不能耕作,因为没有水浇庄稼,有时人喝的水也没有。
  
  但是,面对世界的封锁,中国人民没有泄气。人为的苦难只加强了他们完成任务的意志。他们现在是自己国家的主人,拥有国内的一切,因此能以他们认为对中国人民最有利的办法应用国家资源。由于没有贷款和信贷,因此他们不得不完全自力更生。
  
  中国十分巨大的成就之一是在农业方面建立了旱涝保收的基本建设。在上海,我收听到英国广播公司向全世界广播说,由于干旱造成歉收,俄国今年必须进口四千五百万吨粮食,以便满足自己的需要。但是,尽管中国也遭受严重干旱,那里不一定要进口粮食。在今天的苏联,利润再次登上中央圣坛。中国不追求利润,而设法满足中国人民的需要。
  
  为了保护该国的庄稼免遭旱灾和水灾,在中国的许多农村地区进行巨大的建筑工程。通常称为“中国的悲哀”的黄河不再是给沿河两岸居民带来苦难的大害。这条河流象淮河和海河一样已被驯服,现在河水造福于人民,而不是使人民遭受苦难。
  
  我参观了华中的大型展览会。在展览会上,河的模型和河上与河边建筑工程的模型说明千千万万勇敢男女多年的艰苦劳动。
  
  黄河从其外貌得名,其外貌是河水含有大量泥沙造成的。在黄河流经四十万平方公里的大高原时,这些泥沙聚集在一起。
  
  黄河的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河水的问题。这是一个河水和河水中的大量泥沙填满河床引起洪水泛滥的问题。在黄河上游一个曾是苏联设计的水力发电站不得不改造,因为泥沙妨碍了机器的运转。
  
  为了减少流入黄河的泥沙量,到处开展其规模是史无前例的植树,现在还在进行。为了控制周期性的洪峰,一千八百公里长的堤岸已改成石堤。这些工程包括数百万立方米的土方工程和一百多万立方米的石方工程。
  
  由于中国起初买不到或造不了本来有助于这项巨大建设工程的机器,工程的大部分不得不利用人力。靠人力把石头运到建筑工地,用手工制作。
  
  我从一座桥上凝望这条汹涌澎湃的河道。我曾站立在堤上,大堤就象金斯敦到基蒂的旧海堤,那也是靠人力建造的。
  
  所有这些伟大劳动的成果供大家观赏。丰收使食品商店充满了在一块各种不同气候的土地上能生产的各种谷物、蔬菜和肉类。商品似乎始终是充足的。自力更生带来了自尊和喜悦,必然带来更美好的明天。
  
  原载《参考消息》,出版日期:1975.09.17


上一页 本月目录 本年目录 总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