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本月目录 本年目录 总目录 下一页

字号:        

约·艾尔索普文章《中国的农业成就》 [1975年08月]

  

  约·艾尔索普文章《中国的农业成就》
  
  【本刊讯】美国《华盛顿邮报》八月十一日刊登约瑟夫·艾尔索普发自香港的一篇文章,题目是《中国的农业成就》,摘要如下:
  
  苏联人今年正在世界市场上购买大约两千万吨粮食,从而又一次突出说明苏联的农业老是遭到失败。另方面,中国人明显可见地正在农业方面取得十分重大的成就。
  
  而且,我愿意打赌,中国在农业方面的这一成就经过十年或十五年时间将达到可以同日本全面的经济成就相媲美的程度——这将是一件能够使世界发生变化的事情。
  
  对中国人来说,就像对苏联人来说一样,粮食生产是衡量农业成败的一个基本指示器。因此,让我们来看一下中国下列四个统计数字。一九六○年,即疯狂的“大跃进”造成的灾难最严重的时候,中国的粮食和可以顶粮食的作物的产量只有一亿五千万吨。
  
  一九七二年,我很荣幸地在中国作了一次长距离旅行,那一年由于气候不好粮食总产量低于平均数。然而,到那时,尽管由于又一次出现疯狂行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而造成了暂时的混乱,粮食和可以顶粮食的作物的产量还是达到了两亿三千六百万吨。
  
  当时我曾预言中国的农业产量将进一步大大提高,但是有人指责我被人家“洗了脑筋”——那些比较左的研究当代中国问题的学术界人物发出的指责也不算不厉害!然而,中国去年的粮食和可以顶粮食的作物的产量达到了两亿六千万吨;今年尽管一些小片地区气候不好,产量仍然达到两亿七千万吨;而且有可能达到两亿八千万吨。
  
  中国今天仍然是一个肥料生产和农业机械十分落后的国家,对于任何这样的国家来说,粮食产量在十五年内从一亿五千万吨增加到两亿七千万吨,确实是农业生产方面取得的一个使人感到惊讶的成就。但是,事情并不以粮食和可以顶粮食的作物的总产量有这么巨大的提高而告结束。
  
  一九六○年,整个中国接近于挨饿,要不是因为中国南部的稻谷收成相当好,整个中国就真正的要挨饿。于是,中国立即转向在经济上采取讲究实际的做法。
  
  虽然一九六○年的稻谷收成救了中国,但是中国那一年每公顷耕地的稻米产量不超过二点四吨。这个产量不算太差,但是比日本的产量要低很多很多。那一年我正好在香港,我有点闲聊似地向我们总领事馆的十分精通中国农业问题的专家、博学的约翰·韦恩莫斯提了有关这方面的一个问题。
  
  我说:“一旦中国每公顷的稻谷产量能够赶上日本,同时还能按同样比例提高其它农产品产量的话,那将出现什么样的情况?”
  
  韦恩莫斯在一张用过了的废纸上进行了一长串的计算。当他一步步地计算下去时,他的表情明显地发生了变化。他最后回答说:“啊,约瑟,不得了,如果中国人做到了你所说的事情,他们就完全能绰绰有余地解决他们全国人口的吃饭问题,而且还能向外出口多达总产量的三分之一的粮食”。
  
  中国人现在还没有赶上日本每公顷的稻谷产量——五吨左右。但是,他们已从一九六○年的每公顷二点四吨提高到今天的每公顷三点四吨,而且其趋势是急剧上升的。事实上,据我估计,中国从长江流域往南的水源比较充足的稻田每公顷的产量大约三、四年内就会达到日本的产量。
  
  提出这种预言是有若干扎实的理由的。首先,一九七二年我在中国访问的时候,我发现土地本身已得到了彻底的改造。水利(包括排灌在内)工作已改善得无法比拟;在过去不长树的大小山上都种上了树木;过去没有道路的地方,现在道路四通八达——这些是中国的大地面貌改变的主要特征。这比以色列改变巴勒斯坦的土地面貌还要引人注目得多。
  
  这就是说,中国人已作了惊人的、但是是必需的基本投资。此外,现在已经开始进行真正有利可图的其他投资,即大大改良种子、大量增加化肥和实现花钱要多得多的机械化。
  
  关于机械化,人们还得静观。一九七二年已经大量生产马力更大得多的灌溉用水泵。但是要求设计和生产适应中国或日本式农业需要的那种结实而又非常轻便的拖拉机却是个艰巨的任务。
  
  至于化肥,中国人现在处在中间阶段,这个阶段是从一九七二年开始的,即建起了数百家以当地煤层为原料的小型化肥厂。至于中国的将来,再过大约三年时间,将兴建起十三座巨大的、造价也很高昂的生产以尿素作为基础的化肥厂。
  
  至于改良种子,中国人采取了就地改良当地的稻谷和小麦品种的独特作法。这使他们免遭突然广泛发生病害的把握要大得多,而外国引进的种子从来不能免遭这种病害。当我访问中国时,他们在改良种子方面已开始取得了很大进展。情报机构的消息表明,在过去一年左右时间里,他们在这方面取得了更大得多的进展。
  
  此外——也许是最重要的一点——中国的农业体制给了有成就的、勤劳的农民提供了真正的动力,而这种情况在苏联是闻所未闻的。正是由于这些原因我才敢打赌说,几年后,中国农作物每公顷的产量将达到使约翰·韦恩莫斯想起来会脸色发白的地步——因为届时将同日本每公顷的产量相等。
  
  原载《参考消息》,出版日期:1975.08.20


上一页 本月目录 本年目录 总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