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国防》杂志文章《中国石油战略的动向》
[1975年04月]
日本《国防》杂志文章《中国石油战略的动向》
【本刊讯】日本《国防》杂志二月号刊登防卫研修所第一研究室长前田寿夫的一篇文章,题目是《中国石油战略的动向——反映着对外关系而发生变化》,摘要如下:一、开发战略目标从西北转向沿海:一九四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石油产量只有十二万吨左右,其中,五万吨是人造石油,天然石油只不过是其余的七万吨而已。因此,新政权必须从几乎是一张白纸的状况下开始。
在五十年代,北京政府一方面努力增加人造石油产量,另一方面集中在西北地区努力开发天然石油。这与下述一点并不是没有关系的,即以朝鲜战争为开端同美国开始对立的北京政府,出自国防上的考虑,把工业布局的重点从沿海移向内地。
由于自五十年代末开始的中苏分裂,在石油方面,中国被迫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建立自给自足的体制,另一个是改变偏重西北地区的石油基地的部署。五十年代,石油生产增加了,但同时石油的消费也迅速增加了。因此,中国必须经常依靠从苏联进口石油消费量的一半或者一半以上。并且,西北地区的油田全部位于人烟稀少的地方,况且接近苏联和蒙古的边境,容易受到控制。
为解决这些问题,最初寄希望于大庆油田。据说,一九六○年二月开发成功,不到三年的时间,大庆就成为中国大陆最大的产油地,一九六三年就基本上实现了石油的自给自足。
但是,大庆油田仍存在着靠近苏联边境的困难一面。因此,中国当局在大庆油田的开发走上轨道的同时,以这个油田所证实的新的石油地质理论为基础,着手渤海沿岸地区的开发。这个地区被称为胜利油田,一九六四年着手开发,不到两年取得了“最初的胜利”,据认为,开采渤海沿岸地区的石油有了希望。
这样,中国开发石油的努力就完成了从“西北”移向“沿海”的转变。从玉门、克拉玛依一转而向大庆,又从大庆南下,转向渤海沿岸……如果按照这样一条开发石油路线,下一步当然就是渤海海底,是从东中国海到南中国海的大陆架。二、供应战略中国的石油供应,作为行使国际性的影响的手段具有重要价值,是由于最近几年来中国大陆石油迅速增产以及七三年十月因中东战争而发生了石油危机。因此,其影响和效果还是有限的,但根据今后中国石油增产的情况和石油危机的演变,也许会产生广泛的影响。
对日石油供应战略:迄今被当作通过石油供应行使影响的对象的,有日本、泰国、香港和菲律宾。在这些地方,虽然程度不同,却都取得了成就。
中国对日石油供应战略的目的,显然在于阻止日本参加西伯利亚开发和日苏关系紧密化。一九七三年春天,中国首次同日本贸易公司签订了出口一百万吨原油的合同,当时曾有人怀疑,这对使日本疏远苏联会起多大的作用。
但是,周恩来总理悄悄对在石油恐慌形势下访华的大平外相说,七三年的石油生产达五千万吨,并立刻让日本企业家参观新开发的大港油田,而且事实上把七四年对日供应量增加到四百万吨(以后又增加了九十万吨),中国方面成功地使日本方面确信中国石油前途远大。结果,在日本财界有一种展望迅速扩大,认为“几年之后,从中国的进口可能达到两千万吨至三千万吨”。参加开发秋明油田的热情迅速降低。一九七四年十月底,在莫斯科举行日苏经济联合委员会会议的时候,柯西金总理警告日本方面说:“现在不下决心开发秋明油田,将来一定有后悔的时候。”但是,日本方面对以巨款投资为条件的石油供应已经不感兴趣,所以参加开发秋明的计划事实上已经“冻结”了。
对东南亚战略:石油危机发生之后不久,中国应泰国的要求,同意提供五万吨柴油,七三年年底,外交部副部长差提猜访华,举行了购买石油谈判。据说,当时,这位副部长会见了周恩来总理,就扩大两国关系问题进行了会谈。其结果,国民议会认真地研究了在泰国废除禁止同中国贸易的“五十三号法令”的问题,最近(七四年十月六日)决定全面废除。这个对华禁运法令被看作是迄今阻止两国关系正常化的最大障碍。
香港也由于受到石油危机的影响而陷入困境,香港当局不得不向中国当局提出增加石油供应的要求。中国方面答应了这一要求,并立刻派遣油船“大庆”号把一万一千吨石油运往香港。七四年一月,同意提供占香港消费的百分之二十的柴油,并且同意增加其他石油制品的供应。因此,香港在水、食品和石油方面都加强了对大陆的依赖。
中国的石油战略在菲律宾的成功给人的印象最深。在七三年十月以前,两国已经通过体育运动员的交流和互派经济代表团渐渐改善了关系。这时发生了石油危机。正在这时候,访问菲律宾的中国贸易代表团马上向菲律宾方面提议“准备提供几十万吨石油”。不久又发展到七四年九月伊梅尔达·马科斯夫人访华,成了菲律宾向着承认北京政府大踏步前进的开端。
在伊梅尔达夫人访华期间,中国答应提供原油。据菲律宾政府人士宣布,中国石油技术人员和开采专家可能参加菲律宾南部苏禄海的石油勘探。通过石油连结起来的两国关系似乎将变得极为密切。
据悉,中国正在广东省湛江港建设中国第一个五万吨级油船专用码头。估计在它竣工的时候,将把北方的原油运往这里,再同南方的石油制品一起向东南亚各国出口。
局外者战略:中东战争发生之后不久,慎重地注视阿拉伯石油战略的中国逐渐加强了支持阿拉伯的姿态,不久就全面地拥护其石油战略。
中国虽然采取全面支持阿拉伯产油国的态度,但对参加石油输出国组织却采取消极态度。我国石油专家猜测,其理由有如下四点:(一)中国出口原油的主要目的是阻止日苏接近;(二)中国原油是自力更生开发的,缺少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国的那种反抗国际石油资本的共同基础;(三)即使不参加石油输出国组织,也能成为石油输出国组织决定价格的受益者,没有必要加入石油输出国组织同美国对立;(四)与没有外交关系的反共的沙特阿拉伯坐在一起是难办的。
诚然,作为局外者而自由行动对中国来说也许是可取的。但是,如果中国原油的出口量今后急增,不久石油输出国组织的方针同中国的行动就将在各个地方发生冲突。
原载《参考消息》,出版日期:1975.04.05
上一页 本月目录 本年目录 总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