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本月目录 本年目录 总目录 下一页

字号:        

香港《大公报》刊登彩色记录片《杂技英豪》导演之一朱枫写的文章 [1975年01月]

  

  香港《大公报》刊登彩色记录片《杂技英豪》导演之一朱枫写的文章
  
  《拍摄〈杂技英豪〉的几点感想》
  
  【本刊讯】香港《大公报》一九七四年十二月二十日刊登《杂技英豪》导演之一朱枫谈拍摄该片的一些情况,题为《拍摄〈杂技英豪〉的几点感想》,摘要如下:
  
  《杂技英豪》的编导组,由任意之、陈娟娟和我组成。为了拍好这部影片,我们首先走访了广州杂技团的艺术指导和创作组的工作人员。他们详尽地给我们介绍了中国杂技的历史,广州杂技团的发展和新老艺人如何在“推陈出新”的精神指导下,创作出新的节目。他们生动丰富的介绍,使我们对拍好《杂技英豪》更具信心。
  
  之后,我们又认真读了些有关杂技知识的书籍,翻看了出土文物中有关杂技的图片、拓片,观看了几部欧洲的杂技纪录片和描写杂技艺人生活的旧影片,听取了文艺界、出版界的朋友们对如何拍摄杂技片的宝贵意见。
  
  编导小组经过多次讨论后,确立了影片《杂技英豪》的指导思想。我们觉得,一定要满腔热情歌颂新中国杂技艺术如何继承优秀传统又推陈出新。特别是经过文化大革命的洗礼,中国杂技在演出内容、表演风格、舞台美术、音乐伴奏等方面,焕发出新的光彩。电影的艺术构思整部戏的艺术构思,我们是从杂技来自人民,为人民喜闻乐见这一特点来考虑的。适当地介绍中国杂技的历史,对比新旧社会杂技艺人迥然不同的命运,激发起人们对新社会的热爱。对杂技节目的拍摄,要精心设计、讲究画面,通过对杂技艺术的介绍,表现出中国人民勤劳、勇敢、智慧、健康的精神面貌。使观众从这朵杂技艺坛上的新花,看到社会主义文艺大花园里百花吐艳、万苞齐放的灿烂美景。
  
  我们觉得《杂技英豪》虽然是一部纪录片,而且是以纪录广州杂技团演出节目为主的影片。但是,若仅仅把节目表演过程忠实地纪录下来,是难以表现中国杂技丰富的内容的。必须充分发挥电影的特长,把摄影机当作观众的眼睛,给观众看他们在剧院里想看而又难以看到的角度和画面。摄影机的灵活性,使我们能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有所强调,有所删减地把杂技艺术细腻生动地纪录下来。同时,更重要的是必须突出演员的精神面貌,也就是人的形象。纪录片人物性格的塑造一般来说,导演很讲究故事片中主要人物性格的塑造,但是,往往会忽视纪录片中人物形象的表现。我们在《杂技英豪》中比较注意演员形象的介绍。譬如在“转碟”这个节目中,我们除了把拍摄重点放在演员折腰咬花这组动作上,同时,也不忘记介绍主要人物形象。在演员的花后,给了一个特写镜头。在这个镜头里,观众可以清晰看到,演员在表演灵巧优美、令人绝倒的技艺时,始终保持一种从容不迫,优雅镇定的神态。这样,使观众不是单纯为杂技技巧而鼓掌,主要是为能表演这样美妙艺术的演员而鼓掌。
  
  在人们看完杂技表演后,总会从心里自然发出这样的问题:这些精采绝伦的节目,其中奥妙何在呢?突出了人的形象,可以帮助观众解答这个问题。这些演员和常人相同,他们之所以能人所不能,主要是经过了长年累月的勤学苦练。那么,在其他的工作岗位上,只要你能有这样的精神,是可以把工作做得更好一些的。我们编导组的成员,也正是得到这样的启示的。
  
  我们觉得,一部纪录片,要有主要的内容,却又不能忽视重要的侧面。所以,我们在介绍广州杂技团表演节目之前,先向观众介绍了中国杂技的历史。我们拍摄了有关杂技的出土文物书片、拓片,古籍文字记载,敦煌壁画的临摹画等,希望观众对中国杂技艺术两千多年来的发展大致有个了解,对新旧社会杂技艺人的生活对比有强烈的感受。表现这个重要的侧面,能够丰富和深化影片的主题思想。
  
  另外,我们又把台上台下,演员观众的感情有机地联系起来。我们拍到一位观众一面眼睛盯着舞台上笑,一面伸手去拍拍邻座的同伴,非常传神地把那种又惊又喜的心情表达出来,我们把这个镜头插在节目之中,更增加了表演效果。捕捉观众席上欢乐、惊叹、倾倒、哑然失笑等反应,适时地插入表演节目之中,更能衬托杂技表演迷人的魅力,增添引人入胜的欢乐气氛。弥补银幕的隔阂感我们一直感到,舞台演出节目的纪录片,总不如看真人演出的效果好。在拍摄《杂技英豪》这部纪录片时,我们三人为这个问题苦恼了很久。怎么样来弥补银幕的“隔阂感”呢?暂时就叫它“隔阂感”吧,我们想不出更确切的词。在戏院看演出,台上是活生生的演员表演,演员和观众之间很容易有交流。演员的精采表演,观众的及时反应,造成了热烈的场面和融洽的气氛,这是很难在电影院里出现的。
  
  那么怎么办呢?我们三人请教了一些内行朋友,又认真地讨论了几次,心里才有了底。我们发现,每一个杂技表演节目,通常有一两手“绝活”,使表演形成高潮,如“椅子顶”的单臂劈砖,“双爬杆”的高速滑下、鱼跃过杆,“蹬技”的开伞收伞,踢花盛开等,我们觉得这是发挥电影特长的好机会,可以以己之长补其所短。拍摄舞台上看不到的东西观众置身于剧院现场看表演时,对那几手“绝活”,不是都能看清楚的。尤其是后排的观众,会因为距离远而看不清楚,就是坐在前排的观众,也会因为眼花瞭乱而不幸错过。那么,电影就可以弥补剧场的不足。运用电影的特殊技巧,把演员表演时快如电光石火的动作,如“钻地圈”的各种钻法,
  
  “大武术”的不同斤斗,用慢镜头表现,让大家有充裕的时间看清其中的奥妙。“扛杆”这个节目,有底座(扛杆的演员),又有尖子(在杆顶上表演的演员),在剧院里,观众有顾此失彼之感,可是电影可以分别用近镜介绍,还能用分切画面的技法,让观众既清楚看到底座表情,又能欣赏尖子的表演。其他如俯摄、仰摄等角度,更是剧院观众所不能看到的。充分发挥电影的特长,运用各式技巧,淋漓尽致地把杂技节目中的精华再现在银幕上,有助于消除那种隔阂感,收到了剧场上难以得到的效果。
  
  原载《参考消息》,出版日期:1975.01.25


上一页 本月目录 本年目录 总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