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本月目录 本年目录 总目录 下一页

字号:        

卡尔布兄弟合著的《基辛格》一书中的第九章 [1974年12月]

  

  卡尔布兄弟合著的《基辛格》一书中的第九章
  
  《突破对华关系》(八)
  
  基辛格访华时的心情
  
  七月九日凌晨三点多钟,基辛格的座机已经登上了飞往中国的旅程。此时此刻的基辛格心潮起伏。“这件事实在令人非常兴奋”,他后来回忆当时的感受,“我在飞往一个我既不了解也没见过的国家,而且我是头一个去的。真是……有点历险味道啊!”
  
  他这种心情显然感染了同行的人。“太好了!”温斯顿·洛德很激动,“真带劲啊,简直令人陶醉!当时那种滋味儿一下说不完啊!”
  
  对洛德说来,这次中国之行另有一层值得兴奋的涵义。他的妻子蓓蒂是一位上海出生的华人,八岁时离开中国,写这一本题为《八月》的书,记述她的妹妹姗姗在共产党统治下的中国的生活。洛德一直津津乐道的是,第一个进入中国的美国官员实际上并不是基辛格,而是他,因为当飞机快要飞越中巴边界的时候,基辛格把斯迈泽叫到机舱后部去商谈了一会儿,于是就剩下洛德一人坐在比其他美国乘客更靠前的位置。“我比其他人大约早五码进入中国,”他吹嘘道,““我非常得意。”当晨曦初照白雪皑皑的群峰时,基辛格正在阅读他那本厚厚的关于中国的参考材料,这是他和尼克松费了不少心血搞出来的。这次旅行当中,每晚,当一天的事情处理完毕后,他都要研读这份材料。
  
  正午时分,这架飞机在北京附近一个近乎没有人的军用机场上降落了。
  
  美国客人到达宾馆不久,便同他们的中国主人一道吃了一顿丰盛的午宴。洛德、斯迈泽和霍尔德里奇使用筷子,基辛格还用他的刀叉,但这显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障碍,短短两天的光景,当他离开中国的时候,体重增加了五磅。基辛格同周总理会谈
  
  下午四点钟,周恩来来到了基辛格的宾馆。这是极不寻常的礼遇。一般情况下,一位政府首脑不会登门拜访一位来访的客人,尤其是一位没有政府头衔的客人。因此这位客人受宠若惊,深为感动。基辛格带着他那本材料(这本材料后来被称为他的“圣经”),不时翻开来查阅。实际上,基辛格在会谈开始的时候是宣读了一份正式的发言稿。为草拟这篇发言稿,他和尼克松费了整整六个钟头,可这只用十分钟就宣读完了。这篇发言清楚而心平气和地阐述了总统希望开始中美对话的原因。基辛格在结束发言的时候使用了一个形容词,这个词引起了周恩来的兴趣。基辛格说:“在相互隔绝二十二年之后,我们终于来到了这个对我们来说是神秘的国家。”
  
  “神秘?”周恩来诧异地问道。“为什么神秘呢?”周恩来把基辛格问住了。他过去多半是同俄国共产党人打交道,而中国共产党人则是另一种风格。他原以为中国人一上来就会在越南和台湾问题上狠狠地攻击美国,却没有料到对方竟抓住神秘不神秘的问题作文章。
  
  基辛格和周恩来两人把话锋一转,就各自国家的形象问题足足扯了十分钟,谈到了为什么中国使人感到神秘,为什么美国总是显得急躁,甚至有点不懂事,等等。开头的那种拘谨气氛,一下子烟消云散,双方谈笑风生,不拘礼节了。
  
  基辛格和周恩来的第一次会谈,便为一种异乎寻常的新关系定下了调子。“真带劲啊”,一位白宫助手事后读了基辛格写的厚达四十页的详细报告赞叹道,“我敢说世界上再也找不出比他俩更有风趣的外交家了。”
  
  周恩来含而不露、才华过人,精于旁敲侧击,政治眼光远大,不受枝节问题束缚,凡此都给基辛格以深刻印象。基辛格很欣赏周恩来的风度,特别记得他讲的这句话:“现在天下大乱,我们是有机会来结束这种局面的。”基辛格后来常说,要是周恩来拍着桌子要求美国停止对台湾的军援,断绝同蒋介石的关系,否则,他就不同意同美国谈判,那就不知道情况会怎么样发展了。
  
  快到午夜时,周恩来建议休会,次日再谈。但临走之前,他表示对尼克松七月六日在堪萨斯城的一篇演说很感兴趣。总统描绘了将来“美国、西欧、苏联、大陆中国以及日本等五个经济超级大国”并立的图景。这个五极构想引起了周恩来的兴趣。基辛格当然很了解这个构想,不过他没有看到总统这次讲话的文本,不愿加以发挥。第二天,七月十日,星期六,一大早,一份总统讲话的全文送到了基辛格的宾馆。讲话稿上有很多周恩来亲笔写的眉批,还附一字条:“仅此一份,阅毕请退回。”基辛格受此关照,十分感动。
  
  基辛格前往中国是为了打破二十多年来中美的隔绝状态,打开两国之间的直接对话。他去中国是为了战略上制胜苏联的一步棋。他认为他达到了目的。
  
  (八)
  
  原载《参考消息》,出版日期:1974.12.09


上一页 本月目录 本年目录 总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