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布兄弟合著的《基辛格》一书中的第九章
[1974年12月]
卡尔布兄弟合著的《基辛格》一书中的第九章
《突破对华关系》(四)
尼克松的外交政策报告
一九七○年一月八日,北京和华盛顿宣布,华沙会谈将在一月二十日恢复。国务院发言人罗伯特·麦克洛斯基在中午为记者举行的例行情况介绍会上透露,会谈将在“中共大使馆”开始。几小时以后,麦克洛斯基根据白宫的明确指示,修正了他的说法。他宣称,会谈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使馆”开始。以前从来没有哪个美国发言人用正式名称来称呼一九四九年成立的这个北京政权。麦克洛斯基讲了三次“中华人民共和国”就是为了保证使信号清清楚楚地蹦到太平洋对岸去。
二月十八日,又发出了一个信号,这次是总统本人发出的。尼克松向国会提出了一个特别报告,题为《七十年代的美国对外政策——争取和平的新战略》。其中关于中国的部分,充满着中国的“伟大而生气勃勃的人民”、“有天赋和有教养的人民”之类的讨好提法,还强调了“同中国人民的传统友好联系”。中国部分是由基辛格起草和改写的,文中保证美国要“尽力采取同北京改善实际关系的步骤”。
政府为了跟中国开始新的对话而作的努力,使国务院的苏联问题专家很不放心。正如他们过去对总统的罗马尼亚之行感到担心一样,现在他们对于同中国人突然热乎起来也感到不安。这些专家相信,这种努力在外交上得到的眼前利益少得可怜,但却会使俄国人采取敌对态度,使改进苏美关系的机会受到损害。他们还争论说,如果这个把戏真是为了利用中苏争吵的话,那是会一无所获的。基辛格倾听了他们的论点,但最后还是不予理睬,因为从“大局”看,非打开中国问题的局面不可。
中国采取新态度的第一个信号,是在十月一日中国国庆节发出的。在有朱红色柱子的高大的天安门城楼检阅台上,站着面带笑容的七十六岁的毛主席,面对几十万在天安门广场游行的中国人,他在检阅他已领导了半个世纪之久的革命。紧挨着毛主席站着的是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官方摄影记者把镜头对准这两个老朋友,闪光一亮拍出了一目了然的信息:毛泽东赞许向华盛顿接近的行动。基辛格不用翻译就可以明白。
尼克松和基辛格两人都认识到,是迈步前进提出大胆倡议的时候了。中国人二月提出的把华沙会谈移到北京举行的建议,一直没有产生结果。如今,尼克松和基辛格在严格保密的情况下,决定用一个同样令人感兴趣的反建议来提高赌注。这个反建议是,北京会谈要在“高级别”进行。他们没有具体说明级别要多高。
十有下旬,他们找到了两个热心的捎信人。几十位国家元首,其中有罗马尼亚的齐奥塞斯库和巴基斯坦的叶海亚,到纽约来庆祝联合国成立二十五周年。十月二十四日,三十一位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应邀参加白宫的宴会,这两位领导人也在他们当中。次日,尼克松同不久即将访问中国的叶海亚会见了约一小时。总统请这位巴基斯坦领导人把美国的新建议转达给中国人。总统还表示了他想在将来某个没有讲明的时候访问北京。
十月二十六日,齐奥塞斯库在白宫草坪上受到热烈而丰富多彩的欢迎——有海军陆战队的乐队,演奏两国国歌,内阁成员,还有用大轿车送来白宫参加盛举的中学生。据两国的发言人说,那天下午,两位总统讨论了中国问题。那天晚上,尼克松在祝酒词中指出了罗马尼亚同“美国……苏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都有良好关系的独一无二地位。一位美国总统把中国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这还是第一次。
大多数新闻记者都没有注意到这一用语的重要性,但苏联大使多勃雷宁却不然。白宫的宴会结束后,多勃雷宁打电话给基辛格,要求他解释这个用语的涵义。基辛格幽默地回答说:这没有什么特殊意义,难道俄国人不是把中国叫做中华人民共和国吗?
尼克松和齐奥塞斯库显然讨论了中国问题的许多方面,其中包括台湾问题。罗马尼亚人私下声称,尼克松告诉齐奥塞斯库说,就尼克松个人来说,台湾问题不是一个国际问题而是一个国内问题,要由中国人自己来解决,最好是用和平的方式解决。这本来一直是北京的立场,而不是华盛顿的立场。二十年来,美国一贯坚持说台湾不是中国的一个省,而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华盛顿还同它订有防务条约。
在以后的两个月中,即一九七○年十二月和一九七一年一月,美中双方在完全保密的情况下通过巴基斯坦互相交换信件。基辛格是美国信件的起草人,也是第一个看中国复信的人。他常常感到俄国和中国的外交文书迥然不同。他后来回忆道,中国人比俄国人“总是文明优雅得多……在风格和行文方面也细致得多”。(四)
原载《参考消息》,出版日期:1974.12.05
上一页 本月目录 本年目录 总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