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本月目录 本年目录 总目录 下一页

字号:        

美国报纸刊登何炳棣的文章:《中国的资源即将登上世界舞台》 [1974年10月]

  

  美国报纸刊登何炳棣的文章:《中国的资源即将登上世界舞台》
  
  【本刊讯】美国《洛杉矶时报》十月十七日登载何炳棣写的一篇文章,题目是《中国的资源即将登上世界舞台》《巨大的石油蕴藏可能削弱阿拉伯的支配地位》。该报在作者介绍中写道:“何炳棣生在中国,一九四五年作为一名领取中美庚子赔款奖学金的学生来到美国。现在他是芝加哥大学的历史学教授,著有很多关于中国的书籍。他和他的夫人于一九七一年和七四年访问过中国。”
  
  文章摘要如下:
  
  中国已知的石油蕴藏量,且不算黄海和东海尚未勘探但可能富有石油的地区,已经比整个中东目前已知的蕴藏量还大。这种蕴藏不仅对中国的发展有巨大意义,而且对世界石油局势和美中关系也会产生重大影响。
  
  中国的石油在几年之内就可以变成一种同阿拉伯对石油贸易的统治地位相抗衡的力量,供应日本、也许还有美国所需石油的很大一部分。但是华盛顿可能必须在台湾问题上再前进一步,如果美国人打算在向中国供应石油勘探和钻井设备方面起重大作用和购买大量的中国石油的话。
  
  在证实蕴藏量的规模的同时,中国的石油产量也开始上升了。原油产量从一九七○年的估计产量二千五百万吨增加到一九七三年的五千万吨。据说负责从中国进口石油的日本人说,一九七五年中国的产量估计为一亿吨。该发言人还估计到一九八○年产量将达四亿吨。
  
  中国在下一个十年可望作为一个同美国和苏联在产量方面进行竞争的石油大国出现,这自然要对中国的工业化产生极大的影响。
  
  一个重要的可以替代的能源来源找到得越快,对整个发达世界也就越有利。中国会成为这样一个来源吗?答案是复杂的。
  
  第一,中国作为世界石油生产大国之一的潜力完全要靠在陆地、内海和靠近中国海岸的大陆架上已知的蕴藏。因为有一些比较远的岸外地区,一些邻国也对它们提出了主权要求,但人们普遍认为,大部分石油离中国的海岸很近。
  
  第二,北京曾说:“中国不会变成一个资源供应者,中国也不允许外国获取中国的资源。”后半句无疑是真实的:外国公司不要指望在中国象在其他国家那样得到石油权利和开采石油。至于头半句,中国已在向日本、香港、泰国、菲律宾和其他购买者出口石油。
  
  今后数十年间,如果中国要实现国家目标的话,它就必须成为一个大的石油出口国。中国的工业大概将继续依赖煤炭,以便能把最大数量的石油出口以换取重型机械和先进设备来加速工业化。
  
  到八十年代初,中国的石油出口可能达到每年三亿吨左右,即二十一亿桶以上,这将大体上等于伊朗目前的年产量并超过日本现在总的年消费量。这个数量至少可以帮助稳定世界石油价格。
  
  中国开发和出售石油的政策是同北京对外政策的核心分不开的,这个核心包括两个主要因素——防止苏联组成一个威胁中国的联盟和“解放”台湾。
  
  中国对外政策中关于苏联的因素看来已经在苏联、日本和美国关于共同开发西伯利亚能源资源的拖得很久的谈判中产生了影响。
  
  那些谈判曾多次讨论过向苏联提供大笔贷款和将来向日本输送大量石油的问题,但最后缩小为在七月份达成了一项日本向苏联提供四亿五千万美元贷款用于开发南雅库茨克的煤炭矿藏的协定。据说国会内的反对意见也为搞任何更大的石油和天然气交易增加了障碍。
  
  美国在中国的石油图景中占据什么位置呢?作为一个巨大的石油消费国,美国必须进口相当一部分它所需要的石油,因此不能忽视中国这个将来的供应者。而认为同中国建立这样一种密切的联系将会震动美日联盟的说法不再站得住脚了,因为中国的石油已在输往日本。
  
  此外,美中贸易一直是不平衡的,一九七三年美国对华出口为八亿美元,大约是中国对美销售品的价值的十一倍。因此中国人也希望卖给美国人更多的东西。而如果政治气候得到改善的话,贸易总额可能会大大扩大。例如,美国的石油公司已安排卖给中国价值约一千万美元的沿岸和近海石油勘探设备。美国公司应能在中国的石油开发方面起更大的作用,如果它们仿照日本的方式出售石油设备和技术而不要求投资权或共同开发的话。
  
  美国的作用之所以受到相当大的限制,一个重大原因看来是由于华盛顿仍然没有同中国建立完全的外交关系,仍未断绝同台湾的国民党中国的联系以及仍然没有从台湾撤走美国的武装部队。
  
  对于中国认为是对中国内政继续进行军事干涉的事情是无可辩解的,美国在一九七二年总统访华期间已消除了一部分障碍,这是它做的一件好事。
  
  现在时机已经成熟,华盛顿应该走剩下的路程了——同北京建立完全的外交关系,把美军撤出台湾,并把那里的美国大使馆换成一个处理贸易事务的非官方机构。
  
  我敢肯定,到那时中国将大批购买美国的石油设备,如果美国公司和美国政府处理这个问题时讲求策略、有耐心和有远见的话,它可以导致达成一项与中日之间的协议类似的美中石油协议。在石油方面的互利安排可能为这三个大国以及整个北太平洋地区的和平与繁荣作出重大贡献。
  
  原载《参考消息》,出版日期:1974.10.25


上一页 本月目录 本年目录 总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