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新社播发文章:《二十五年的中国外交》
[1974年10月]
法新社播发文章:《二十五年的中国外交》
【法新社巴黎九月二十九日电】题:中华人民共和国二十五周年——二十五年的中国外交。作者:塞尔日·德根斯堡
自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外交在这二十五年里发生了多次起伏:在第一阶段里(这个阶段不长),中国向外开放。就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第二天,新政权就得到苏联的承认,苏联的榜样立即为东欧人民民主国家,其次为西方国家其中有英国、荷兰、丹麦、瑞典、瑞士、芬兰和许多非共产党的亚洲国家(缅甸、印度、印度尼西亚和巴基斯坦)所立即仿效。但是在英国想在台湾保持一个领事馆的情况下,中国给予冷淡对待,直等到一九七二年三月才互换大使。一九四九年十二月,毛泽东主席去莫斯科,一九五○年二月十四日,他在那里同苏联签订了同盟条约。
其它国家,如美国和法国在考虑承认中国时,在一九五○年爆发的朝鲜战争突然结束了第一阶段。中国认为受到麦克阿瑟将军指挥的“联合国”(实际是美国)部队的威胁(这支部队接近中国边界鸭绿江),“中国人民志愿军”便在一九五○年十月十六日进入朝鲜援救北朝鲜人。
在斯大林死后中国于是受到美国和西方世界的抵制。直等到一九五三年签署朝鲜停战协定和斯大林逝世后,才开始了中国外交比较活跃的第三阶段。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元帅参加了一九五四年关于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瓦会议,在会上起了富有建设性的、克制的作用,这引起他们的同僚们的极大注目。
但正是在转向第三世界方面,中国外交特别活跃:一九五四年六月二十八日,周恩来和尼赫鲁签署了有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具有历史性的声明,这五项原则后来成为第三世界的宪章。
同苏联的关系处于真正的蜜月时期:在赫鲁晓夫一九五四年九月第一次访问北京之后,合作加强了。在一九五七年十月十五日,苏联以“新技术协定”的形式,向中国提供了原子弹样品和制造秘密。不久,毛主席第二次访问莫斯科,在共产党和工人党国际会议上取得了意识形态上的成功,那次会议通过了一项极为重视中国论点的决议。
大跃进这个富有建设性的第三阶段在一九五八年结束:伴随国内大跃进而来的是外交政策的强硬。从一九五八年的“大跃进”到一九六六年的文化革命这个第四阶段的标志是:同美国势不两立、中印冲突和中苏争执。
苏联在福摩萨海峡和喜马拉雅山的冲突中不支持中国。两国关系紧张起来。
在一九五九年,当克里姆林宫六月二十日废除一九五七年的关于“先进技术”协定和拒绝给中国它曾允诺的核装备时,决裂已成为不可避免的事情。在一九六○年七月,随着苏联技术人员的离开(他们带走了他们的计划并放弃了数百个尚未完成的工业计划),这种紧张局势更加恶化了。
文化革命一九六六年,文化革命雷鸣。第五阶段开始:中国闭关自守,召回了它的大使,几乎同所有外部世界的关系都紧张起来。
一九六九年,在珍宝岛发生了流血战斗,接着发生的其它很多边境事件使中苏处于战争边沿。但是,两国总理周恩来和柯西金在北京机场进行了会谈,暴力事件因此中止了,但是,任何问题都没有得到解决。
在一九六九年中共九大以后,风暴平息了,“正常化”的第六阶段开始了。大使们回到了他们的岗位。美国加紧向前推进,一九七一年,尼克松总统的顾问基辛格秘密访问北京,为尼克松总统一九七二年二月对北京的历史性访问作准备。
同时,人民中国被接纳入联合国,国民党被赶出联合国,此后一切都发生了改变。
日本首相田中一九七二年九月访问北京,东京同北京建立了外交关系。一九七三年,中国首次欢迎一位欧洲国家元首蓬皮杜总统的到来。但是,北京同苏联的紧张局势继续存在而且有所加剧。
原载《参考消息》,出版日期:1974.10.02
上一页 本月目录 本年目录 总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