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每日新闻》连载文章:《二十五岁的新中国》
[1974年10月]
日《每日新闻》连载文章:《二十五岁的新中国》
《坚持原则的“革命外交”,第三世界的一员》
【本刊讯】日本《每日新闻》九月二十八日刊登总题为《二十五岁的新中国》的第四篇文章,题为《坚持原则的“革命外交”,采取现实路线正取得成果,第三世界的一员》,作者是记者辻康吾,摘要如下:
新中国成立以来已经二十五年了。不过,从建国前约一个世纪的动乱和革命的历史来看,只不过是四分之一而已。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及中国现在的其他领导人中大多数是在革命中度过大半生的。促使这些新中国第一代的领导人参加革命的,是清朝末年以来“中国要亡国”的危机感。他们作为热烈的爱国者参加了革命。在建国二十五年的今天,除台湾问题外,已基本上实现了这些人的宿愿——国土、民族的统一。而且,中国在国际上已经发展成为屈指可数的世界大国之一,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有核国家。拒绝走超级大国的道路如果中国领导人是只追求本国利益和富强的狭隘民族主义者,那么,或许就满足于建国二十五年来的中国现状,或者追随美苏走超级大国的道路也不是不可能的。但是,文化大革命以后的中国,在一九七一年乔冠华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表的演说中表明其外交基本方针时说,“中国决不作侵略、干涉、欺负别国的超级大国”,主动地宣布不走超级大国的道路。同时,乔冠华在讲演中说中国是第三世界的一员。邓小平副总理今年四月在联合国特别会议的演说,不是站在要成为超级大国的立场上而是站在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第三世界的立场,宣布继续同美苏两个超级大国进行斗争。
中国拒绝走超级大国的道路,想和第三世界一道同美苏进行斗争。其原因在于,中国不仅是民族主义国家,而且是社会主义国家,要同苏联分道扬镳,创造独自的社会主义世界。如果说推进中国革命的是民族主义,那么,定向的则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理念同民族主义结合在一起成为中国的血和肉。中国把中苏对立的原因归结为苏联领导集团的修正主义,强调这不仅对中国而且对世界的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人民革命来说,都是一种危险。引起猜测的戏剧性的转变但是,中国虽把美苏两国都看作“敌人”,实际上却把“美帝国主义”的领导人、前总统尼克松邀请到北京,并同以安全条约和美国联系在一起的日本实现了邦交正常化,这给世界各国以很大的冲击。
的确,中国通过大胆地改变战略,现在已形成对“比美帝国主义更危险”的苏联的政治、军事牵制,对台湾工作越来越活跃。从西方看来也认为正取得相当大的“外交成果”。不过,对于这种转变,也出现了这样一种看法,即中国外交已把重点从“革命外交”转为“现实外交”、“支援解放斗争”转为“和平共处”。
但是,自从七二年二月尼克松访华以来这两年多的时间里,中国新外交漂亮地开展起来,现在又有一种强烈的看法认为中国外交的本质仍然是革命外交。而且,据认为,文化革命以后的戏剧性的变化,反映了基于在文化革命中确立的毛泽东路线所作的新的国际形势分析。中国认为,和平共处本来就是同支援解放斗争不可分割的,从这种观点来看,成为中国新外交特征的灵活的和平共处外交,似乎同支援解放斗争也并不矛盾。
原载《参考消息》,出版日期:1974.10.07
上一页 本月目录 本年目录 总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