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本月目录 本年目录 总目录 下一页

字号:        

英《卫报》文章《中国是如何没有赤字的》 [1974年09月]

  

  英《卫报》文章《中国是如何没有赤字的》
  
  【本刊讯】英国《卫报》九月十一日刊登哈福德·托马斯的一篇文章,标题是《中国是如何没有赤字的》,摘要如下:
  
  中国是怎么对付通货膨胀的?经常有人提出这个问题,但要回答这个问题却是很不容易的。首先,中国从一九五九——六○年起就没有公布过它的国家预算数字。所以,十五年来中国问题的观察家便不得不满足于观察、对旅行者的说法进行分析和在报纸的字里行间了解情况。
  
  今天出版的《三银行评论》九月号发表了奥德丽·唐尼索恩关于中国对付通货膨胀的政策的情况。唐尼索恩是这个问题的少数几位权威之一,她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太平洋问题研究院工作。
  
  由于没有任何全面的国家统计数字,我们能够说的只是,中国之所以能避免通货膨胀,部分原因是,它实际上是同世界范围的通货膨胀相隔绝的,部分原因是,它实行的是低消费经济,西方世界通有的那些造成通货膨胀的因素,它一个也没有:没有各党为了争取选票而许下提高生活水平的那种自由选举;没有自由工会来要求提高工资;没有自由的手段来引起人们的期望;没有劳工的自由流动来引诱工人干工资高的活计。相反,中国不喜欢人搞特殊的消费,宣扬搞节约。
  
  可是,毛的中国所承袭下来的通货膨胀是相当惊人的。一九四八年年中,上海的零售价格指数——以一九三七年为一百——达到了二亿八千七百七十万。
  
  共产党人是在出现了天文数字的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取得胜利的。他们当时实际上是白手起家。
  
  战后年代实行的制度是十分正统和规定很严的,实行了平衡的预算,定量分配和物价控制。
  
  对预算实行了严格的控制,目标是使收入稍稍超过支出百分之三到百分之五左右。大部分支出用于经济建设,大部分收入来自国营企业的利润,一九六○年各为百分之六十以上。后来就没有公布过预算数字,但唐尼索恩小姐说,据说情况仍是如此。
  
  资本投资引起通货膨胀的程度比通常在较发达国家造成的通货膨胀的程度要小,因为这种投资的规模大部分是可以很快得到效益的。
  
  工资政策所根据的是使工资低于生产率的一般原则,以便使消费者的需求不超过商品的供应。
  
  唐尼索恩小姐说:“利用工资结构来提供刺激和影响劳力的分配在中国已退居次要地位,现在居于重要地位的是控制工资总额以防发生通货膨胀这样一种措施。”
  
  在中国,要求增加工资的压力是很小的,部分原因是没有个人的所得税(收入的大部分来自国营企业的利润)。
  
  钱在中国的重要性比在世界其它地方要小一些。真正为工资而工作的人的比例是很小的。
  
  银行制度严格限制了通货膨胀的出现。人民银行实际上是贷款的唯一来源。差不多所有企业都要同人民银行有来往,除了让经常费用“浮动”外,所有现金都存入银行。它发放贷款来资助生产计划——也就是说,它必须为某企业提供足够的贷款来完成政府计划所规定的目标。而且一直在开展反对囤积居奇的运动。
  
  人民银行也开展储蓄运动,这样银行便可以用储蓄的办法来避免货币的流通。
  
  没有分期付款的规定——要买自行车和收音机这类比较花钱的消费品,就必须事先把钱存起来。这也起到了防止通货膨胀的很大的作用。
  
  总而言之,同外部世界隔绝起来的中国在防止国内通货膨胀方面是取得了显著成功的。
  
  原载《参考消息》,出版日期:1974.09.17


上一页 本月目录 本年目录 总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