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读卖新闻》驻北京记者文章:《从哈尔滨中国东北》
[1974年08月]
日本《读卖新闻》驻北京记者文章:《从哈尔滨中国东北》
【本刊讯】香港《大公报》八月十二日译载日本《读卖新闻》驻北京记者斧井写的一篇文章,题为《从哈尔滨看中国东北》,摘要如下:
驻北京的外国记者团一行二十四人,在中国外交部新闻司有关人员的陪同下,乘坐一列“京三快车”,从北京出发,开车时间是下午六时二十分。
记者团乘坐舒适的卧车到达哈尔滨时已是第二天的下午一时三十四分,行车十九小时。每个星期六,从北京到莫斯科的国际列车,也从这里经过。记者团一行在第二天的上午五时三十六分到达沈阳,在沈阳之前的大虎山附近,从车窗向左右眺望,展开在眼前的,是直伸至地平线的、一望无际的雄壮的东北大平原。沿线的四平、长春一带地势多少还有起伏,大片的玉米和高粱田之间被白杨、柳树等组成的林带划为一道道绿线,成为一片绿色的海。中国报纸上常常看到的“欣欣向荣”的字样,用来形容东北农村,真是非常贴切。
记者在三十年前的夏天,亦即帝国主义时期的日本投降之前,曾经到过这里。当时荒废的田园风景,一看就令人感到前后有天壤之别。
沿铁路线到处可以看到新建的工业区,从四平向北经开源、怀德、德惠等较大的车站固不待言,就连地图也难以找到的小车站,那象是乡舍的车站建筑的四周,也有工厂在兴建中。在绿色的林带中出现一栋栋的砖瓦建筑工地,从车窗外望已能看得出来。
火车经过吉林、黑龙江的省城,大平原由红土一变而成黑色地带,长满菖蒲的沼泽地也出现了,这表示是夏天的雨水和冬天的雪都很充足的田地,和防砂地带到这里便告消失,沿线的垂杨不知何时变成了圆叶的能耐严寒的树木。再过一会,火车就到达哈尔滨了。过去以多树著称的哈尔滨,现在成了绿色的城市。从车站乘车只数分钟就到了过去是‘‘大和酒店”的国际旅行社哈尔滨分社。今天的哈尔滨在批林批孔运动下,予人的印象是政治和建设都很活跃。酒店对面的木栅栏和邮政局大厦上,贴着不少大字报。在工厂也有批林批孔的黑板报和“‘小字报”。但是,即使大字报贴出不少,也看不出有如外传的所谓“第二次文革”的样子。和我们接触的各界领导干部、市民,广场群众的表情,都很开朗。松花江边,成群的儿童,中间混杂穿着大红泳衣的姑娘,正在游泳嬉水。
解放后,哈尔滨已从过去人口七十五万的消费城市,变成拥有二百二十万人的工业城市,市容有了很大的变化。这已经是为人所知了,但批林批孔运动对经济建设来说,又加了新的促进力。市区这里那里都能看到新的建设工地在施工。以哈尔滨市香坊为首的工业区,记者团去参观了几间工厂,每一间厂都强调指出它们生产的显著增长。
市区的情景也是多姿多采,充满着活力。记者团曾到哈尔滨第一百货公司闲逛,从地下到三楼,各处卖物场都挤满了顾客,很是热闹。在北京不大看到的烫发女性,这里却并不少。在酒店前面,还看到黄色上衣和浅咖啡色运动裤的女性,色调配合很好,并且充满活力。
黑龙江省,现拥有大、小兴安岭和大量的森林,又有广阔的沼泽湿地和巨大的草原。省革委会常务委员在欢迎记者团的宴会上这样说:黑龙江省的山岭、土地和水地是六——三——一之比,仅仅是黑龙江省就拥有相当于两个日本面积的七十二万平方公里,广袤的大地上住着三千万人口,其中两千万集中在城市,因为过疏地带多,大好资源仍然眠在地下未经使用。大庆油田就是在沼泽地带发现,并开发成大规模的石油基地的。农业也正在广大的原野上从事开垦,设立了八十多个国营农场。它的尖兵是从上海、北京等大城市来的中学毕业生,也就是“知识青年”。近数年来,为了响应毛主席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广阔天地中去,几十万青年来到松花江下游的“北大荒”。北大荒实验农场现有一千六百名男女青年,和四百个农场工人一起经营一干一百公顷耕地,养有九百头猪,五百头奶牛,一万多只鸡,还研究种植水稻、小麦、高粱、粟、大豆。
知识青年进入农场,不仅是为了生产。他们因为平时“五谷不分,四肢不勤”,经过向农民学习和劳动锻炼以后,自觉地向革命知识分子转变。
哈尔滨一个干部的女儿说,“我最初来时对农田工作是有怀疑的,但在农场锻炼的结果,知道了农村是知识的泉源,觉悟到为了建设社会主义,青年人扎根农村是一种光荣的义务。”
另一个一九六八年加入黑龙江农场的青年,原来是红卫兵,现在担任制作豆腐,他说:“农村可以改造我们,我们也能改造农村,并锻炼成为掌握新知识的新型农民。”
青年们经过两年到三年劳动后,或者留在农村,或者进入大学,或听从国家的分配。这个农场去年保荐了七十人上大学,五十人参军。今年春天从学校毕业的一批新军加入农场。记者团参观这处农场的这天,正值中午他们从田里回到宿舍,一个个脸上晒得黝黑,予人以深刻的印象。
林彪中伤知识青年下放是“变相的劳改”,孔子轻视体力劳动,提倡“学而优则仕”。现在青年在批林批孔运动中积极推行下放运动。哈尔滨锅炉厂的工人金君的长子,在经过下放两年后,作为第一期工农兵出身大学生进入北京清华大学理工系,专攻汽车工程,毕业后派到汽车工厂。金君说:“我们双手支持青年们下放锻炼。”看来文革以来产生的新生事物在东北也坚实地扎下了根。(原载八月五日《读卖新闻》)
原载《参考消息》,出版日期:1974.08.15
上一页 本月目录 本年目录 总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