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汇报》报道《〈 孙膑兵法〉的发现在日本引起轰动》
[1974年05月]
香港《文汇报》报道《〈 孙膑兵法〉的发现在日本引起轰动》
【本刊讯】香港《文汇报》五月三日刊载一篇报道,题为《孙子兵法在日本——<孙膑兵法>的发现引起轰动》,转载如下:长期未决的悬案对中国文化稍有涉猎的人,多少都会知道孙子和《孙子兵法》。即使不知孙子其人,也会知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些源自《孙子兵法》的成语。
孙子有两人,一名孙武,一一名孙膑。他们都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人,著名的军事家。孙武仕于吴国,因此又叫“吴孙子”。孙膑仕于齐国,因此又叫“齐孙子”。孙膑比孙武迟出生百多年。一个说法认为:孙膑是孙武的后人。
传世至今的《孙子兵法》十三篇,是孙武所作。至于《孙膜兵法》,却早已失传。因此,历来学者对于《孙子兵法》及其作者的问题颇有争论。有的怀疑,孙武与孙膑其实是一个人。有的怀疑,历史上其实没有孙武其人。甚至有人对《孙子兵法》其书的真伪,也抱存疑的态度。比较流行的看法则是:现存《孙子兵法》源出孙武,完成于孙膑。
这是长期以来未能得到解决的悬案。日本报章作头条新闻一九七二年四月,我国山东临沂银雀山发掘了两座汉墓,掘出了大批的竹简古籍,其中包括《孙子兵法》(一○五枚)和《孙膑兵法》(二三二枚)。
《孙膑兵法》的发现,无疑是这次发掘工作的最重要发现。《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同时在汉墓中掘出,至此,关于孙子和《孙子兵法》的悬案大致可以解决了。孙子实在有两人:孙武和孙膑;孙武作《孙子兵法》,孙膑作《孙膑兵法》。道理至明。
关于以上的发现,最近一期的《文物》(七四年二月号)有详细的报道。
继汉墓女尸之后,《孙膑兵法》的发现在日本引起了轰动。四月十六日的日本《读卖新闻》以第一版头条地位和几乎整版的篇幅报道了中国的这一发现,同时在另一版报道了日本学者的看法。此后,日本一些报章也纷纷发表文章,广加介绍评述。
为什么日本学术界对于有关孙子的新发现这样重视?这是因为,孙子和《孙子兵法》在日本,也是家传户喻的。
《孙子兵法》东传日本,大约在日本奈良时代天平年间(公元七六○年)。从此,“《孙子兵法》对于日本历史和日本人的精神面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日本报章语)。至今,在日本,不但搞军事和国防的人把《孙子兵法》看作必读之书,甚至在日本人最狂热的棒球场上,运动员对于《孙子兵法》中的警句,也能冲口而出。一九五二年,有个日本商人大桥武夫写了一本著作叫《用兵法经营》,书中便是宣扬如何用孙子兵法来经商。据说,他的公司采用这种理论后,效率大大提高,业务飞跃发展。他认为,这种经营方式比美国式企业管理更合理,更有效。
日本商人这种各取所需的实用主义做法,虽不足为法,但于此也可见《孙子兵法》对日本人影响之深。
日本有许多人读《孙子兵法》,也有许多学者研究《孙子兵法》,但不知为什么,日本学者向来认为,孙子只有一人,孙子的兵法只有一书。因此,这次中国在汉墓中同时掘出孙武和孙膑的兵法竹简,日本学术界受到了冲击。《读卖新闻》的头条新闻标题便是:兵法的“孙子”实为两人。日本学术界的意见日本的学者和教授,也纷纷发表谈话和文章,谈对此的见解。研究中国古代史的京都大学名誉教授贝塚茂树认为这是“划时代的发现”,是使“中国古代史要改变的伟大发现”。据说,从《孙膑兵法》的残简,可以纠正《史记》的一些错误。例如,对于中国古代的一场著名战役——马陵之战,《史记》说庞涓被杀,而《战国策》说庞涓被擒。现据新发现的《孙膑兵法》残简,庞涓被擒的说法是正确的。
山口大学教授天野镇雄说:“《孙子》一书是孙武所作。我们虽不相信孙胰没有著作,但孙膑的著作没有流传下来,使我们学者至感困惑。这个发现(指《孙膑兵法》残简)带有决定意义,即孙膑的兵法确实存在。”
这次临沂银雀山汉墓掘得的竹简古籍,全部文字是用毛笔醮墨书写,字体则为隶书。这对于研究中国书法的发展也有重要的意义。日本书法家宇野雪村就此发表意见,认为当时的知识分子在抄书时已顾及字体的美观和装配,把书写作为一种艺术的思想已经萌芽。
目前,日本各方的学者正在期待中国学者把新发现的《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整理出来,让他们一睹全貌。
【本刊讯】香港《大公报》五月三日报道:目前,日本学者对“孙子”有两人的新发现感到极大兴趣。因为《孙子兵法》不但为日本从古代到现代所有军事教典中经常引用、介绍的著作,而且也为国防论争、职业棒球、各种事业经营策略所常常运用。据考据,《孙子兵法》传到日本的时候约在中国的唐朝,即日本的“天平年代”(公元七六○左右)。从此即成为日本军事思想的基础,为武人所重视,在《孙子兵法》中的名句如“知己知彼,百战百胜”,“静如处子,动如脱兔”,“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为善之善者”等等,都常见日本军事书籍和日本人民应用于日常生活之中。
日本学者们说,《孙子兵法》自传入日本后,对日本的历史、精神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在日本,不仅是历史学者和研究工作者,就是一般广大的知识分子,对于中国这一新发掘,也都感到兴趣。
原载《参考消息》,出版日期:1974.05.11
上一页 本月目录 本年目录 总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