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本月目录 本年目录 总目录 下一页

字号:        

南通社驻京记者报道:《大批青年到农村去》 [1974年02月]

  

  南通社驻京记者报道:《大批青年到农村去》
  
  【本刊讯】南斯拉夫《战斗报》二月十三日以《大批青年到农村去》为题,刊登了南通社发自北京的一篇报道,摘要如下:
  
  每天都有组织得很好的知识青年按照周密制订的计划从中国的各个城市成批地前往农村,以便在往往是靠近边界的农村和山区长期安家落户。据官方发表的材料,最近五年中,即从毛泽东主席的指示发表后,有八百多万城市知识青年在农村和山区安了家。
  
  官方报纸极其重视中国共产党的这种作法,这种作法有着非常深远的和多方面的意义,这也是由具体条件决定的中国新的尝试之一。知识青年一般地是到人口密度很小的农村和山区去,以此在中国广大的地区较为平均地安排人口,而在战略上,这也可以加强主要是居住着少数民族的、有些地方每平方公里平均还不到一个人的边疆地区。
  
  另一方面,青年们在那里参加生产,这意味着,这不仅减轻了对城市地区的压力,还可以保证增加国民生产总值。
  
  同样,知识青年到农村去,也把活跃的文化生活带到了农村生活中,青年们通过体力劳动接受再教育,从长远来看,也在缩小把农村和城市分开的鸿沟。
  
  同时,党派到农村去的这些青年,也是政治上的积极因素,因为,他们表明了党对农村的关怀,并巩固了中国社会主义政权的基础。
  
  今天,中国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口是住在这个国家的农村,这个材料最好地表明,这种作法是何等重要。
  
  最后,所有这种情况都归结为中国党早在一九四九年革命胜利后就实行的一种政策,即保持上述五分之四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农村的比例。农业生产,不仅官方这样讲,而且客观上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这个民族赖以生存的基础,如果从这一事实中寻找这样做的理由,那末理由就很简单了。如果减产百分之二十,那就会是真正的灾难了,而这是不能发生,也是不允许发生的。
  
  但是,另一方面,由于文化和其他新事物带到了农村、在农业区建立了工业、发展贸易和财政业务等等,特别是由于农业劳动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越来越多地使用化肥,这就保证了农村经济的稳定,并彻底摒弃了赛珍珠关于中国农村是中国落后与愚昧的中心的古老说教。
  
  青年们到农村去的这一整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遇到了困难和抵制,也遇到了家长们避免把自己的孩子派下去的可以理解的感情上的理由。因此,党和群众组织开展有力的活动做解释工作,使人们相信这一作法本质上的战略革命意义。
  
  原载《参考消息》,出版日期:1974.02.19


上一页 本月目录 本年目录 总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