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前卫》周刊文章:《林彪和孔子是群众批判的目标》
[1974年02月]
美《前卫》周刊文章:《林彪和孔子是群众批判的目标》
【本刊讯】美国《前卫》周刊二月二十七日一期(提前出版)刊载卡尔·戴维森写的一篇文章,题为《林彪和孔子是群众批判的目标;中国内部的这场斗争原因是什么?》,摘要如下:
现在中国发生了什么情况?批判会再次席卷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各地,并且深入发展到它的革命社会的一切领域。
现在广为传诵的毛泽东的诗句是:“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因此,毛主席在八十岁生日以后再次团结中国共产党和广大的中国人民响应“继续革命”的号召,甚至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敢于反潮流和迎着大风大浪前进”。
目前的斗争的性质是什么?
它基本上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继续,而不是象有些人所说的那样“第二次”或“小型”文化革命。它既表明上层建筑领域中意识形态斗争的加剧,也表明在一切生活领域中文化革命成果的巩固和深入。
目标是什么?有两个目标,一个具有眼前重要意义,另一个具有长远的重要历史意义。第一个是林彪在党的路线和作风方面还剩下的影响。第二个是孔子,他是二千多年来束缚中国群众思想的奴隶制和封建意识形态的主要代表人物。
目的是什么?目前有几个很清楚的目的。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目的是“培养千百万无产阶级接班人”,培养这些新的年轻革命干部以担任中国社会各级领导工作。另一个目的是纠正刘少奇和林彪的修正主义路线,特别是在教育制度中的修正主义路线,但是这次它更深入地同反对中国过去的意识形态继续存在的影响联系在一起。这场斗争是为了保卫党的总路线的。但是,由于林彪试图逃往苏联,所以在计划中显得有更鲜明的反对苏联社会帝国主义的立场。
为什么把林彪和孔夫子联系在一起呢?为什么数以百万计的人需要同两个已经被黜的死人进行政治斗争呢?回答在于中国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和目标是什么。
在一九六九年中共第九次党代会上,事情已发展到严重地步。刘少奇的“资产阶级司令部”被粉碎了。产生的问题是今后怎么办。一条路线是,阶级斗争仍然是关键,必须无产阶级政治挂帅。另一条路线是,文化革命结束了,应当“生产”挂帅。
由林彪和陈伯达提出的后一种看法同中共的总路线发生了正面冲突,这条总路线是,在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长期存在,主要矛盾仍然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因此,林彪实际上想做的是从后门偷偷塞进刘少奇提出的生产重于政治的已经威信扫地的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从根本上说,林彪想否定文化革命的成果,恢复人们多年来为击败它而努力奋斗的那条路线。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人说,林彪的实质是极右,同刘少奇一样。
中国人一向认为,党内和领导内部的矛盾并不是孤立的事情。相反,这是整个社会各阶级的观点和阶级斗争的反映。
因此,单是除掉林彪是不够的。除了少数追随者以外,还有一些由于林彪路线的影响而思想混乱或受骗上当的人。
正是由于这个缘故,即使林彪本人已经死了,中国今天还在进行“批林整风”的群众运动。(下转第四版)(上接第一版)
不过,在中国利用一个人的才能和受过的训练而“想当官”不单是来源于林彪的野心家的思想。它的根源深远得多,要追溯到几千年前同孔子有联系的学而优则仕的思想。
孔孟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中国共产党在毛主席的“五七道路”的指引下,一直同这种路线进行激烈的斗争。因此,要求所有的党的干部——任何一个有权威指挥其他人的人——都要花时间到农村去进行体力劳动并由农民群众给予他们以政治教育。把受过教育的年轻人送到农村去也是出于这种理由。
这个反修和防修的计划遭到了林彪的攻击。他把农村的干校说成是“变相失业”,把青年人在农村安家落户说成是“变相劳改”。这些话本身就暴露出来,林彪是拥护刘少奇的旧的“专家”和“生产”挂帅的路线。
外交部一位干部对作者解释说:“批孔必须联系到林彪”。
他强调说:“请看看中国现在的领导人罢,他们大多数人都有二十年、三十年或更久的作战经验,但是,我们如何去训练那些解放后长大,只知道幸福生活的(青年)人呢?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走五·七道路的原因。我们要培养千百万无产阶级接班人。他们将受到革命的锻炼。不这样做,中国势将复辟资本主义。”
这个最后一点是孔子和林彪在本质上的联系。中国人指出,孔子不仅在现在是个反动派,他在他那个时代也是反动派。他生活在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时代。奴隶们和新兴封建阶级起来反对奴隶主把他吓坏了。孔子极力主张“复礼”。二月二日的《人民日报》在讲到这一点时引用了一个工人的一句话。这句话“说明了”现在正在进入发展和深入阶段的文化大革命的“要点”。这句话是:“孔子要复礼,林彪要复辟,两人一样的。”
原载《参考消息》,出版日期:1974.02.26
上一页 本月目录 本年目录 总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