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本月目录 本年目录 总目录 下一页

字号:        

香港《新晚报》文章:《张捷迁畅谈中国春光烂漫》(持续) [1974年01月]

  

  香港《新晚报》文章:《张捷迁畅谈中国春光烂漫》(持续)
  
  【本刊讯】香港《新晚报》一月六日刊登一篇题为《张捷迁畅谈中国春光烂漫》的文章,摘要如下:
  
  (原编者按:美籍中国太空及气象学家张捷迁教授,应邀到中国进行了短期科学研究工作后,上星期经香港回美国。以下是他经过香港时对记者发表谈话的录音笔记。)
  
  这次我到北京作短期科研工作,感受很深刻:新中国好比春光明媚的白日,旧中国好比暮气消沉的黑夜,无法相比。最要紧的是中国共产党能用很短的时间,改造了旧中国,脱胎成了新中国。不论政治、经济,还是教育、文化、思想,都在继续进行改革。这是了不起的伟大成就。这次五个月的工夫,得在中国深入基层工作学习,十分荣幸。
  
  我在北京做短期科学上的学习和研究,参加了中国科学院两个研究所工作,一个是大气物理研究所,是关于西藏高原影响大气环流和长江流域的大涝及洪水问题,和台风的模拟试验方面的工作。一个是力学研究所,是研究高分子综合物对流体减阻上的应用。
  
  大气物理研究所在我未去前,他们作了许多准备工作,十多位技术人员、工人和干部,都在那里日夜加工,赶着完成转盘试验。有许多材料都是别的工作单位,为着研究所的工作而让给我们的。参加这些工作的技术人员,都由所里各部门挑选出来,适合于做这种研究的。
  
  我们研究的问题主要是关于西藏高原地形,如何影响大气环流和中国的气候。这个问题在国外也没有人研究过,虽然转盘试验在国外已经做了将近二十年。
  
  我们大家互相学习、研究,每隔几天就总结一次经验,我们是开门研究,不光是几个身为领导的人知道怎样做,而是使得全体工作人员都知道我们是怎样做的。这跟国外进行这种研究的情形完全不同。在国外进行这种研究,只是少数人知道在做什么,其他人则不知道做什么事情,有什么重要性,为什么这样做。
  
  我们得到许多初步的结果,发现了许多新的规律,对于西藏高原对大气环流的影响,有更深一层的了解。相信在最近的将来,这些同志和我个人,继续努力,会对这些掌握到的规律,作进一步的了解。
  
  在进行这种试验时,发现了夏日加热的西藏高原,不能产生所谓西南低空漩涡。这平常是在四川产生的,有的时候这种漩涡会成串,三、五个地沿着长江的“梅雨”带而流到下游,使得长江一带,特别是武汉,大雨大水。
  
  发现这个问题是我们到了那里两个月以后的事情,我们觉得这个问题关系到中国整个中长江流域的农业生产,所以我们要着重结合实际,想法把科学理论跟实际结合起来,我们想法努力在这方面进行一些研究,同时愿意了解实地的情况。
  
  大气物理研究所的两个同志和我,到武汉、南京、上海、西安、沿海一带访问气象界的实际工作者,跟他们进行学术上的交流。又从四川、兰州和西北高原研究所请来几位同志,跟我们研究这类问题。
  
  我们发现西南低涡、急流、切变线这三者有密切的关系。所以我们就在实验室里,大家想办法产生这三种重要单位。
  
  因为不能用流体力学的方法直接产生,所以我们用机械方法产生。我们花了许多工夫,费了许多心血,许多同志在那里日夜赶工加工。研究道路是曲折的,困难是很多的,我们都逐步克服了,最终达到对这三种的关系的初步了解。在试验中,在模型里看到一串的涡,象长江下游的情形。
  
  这不过是初步的结果,我们正在继续改善中。相信这两个研究问题都会对西藏高原影响中国和东南亚其他国家的气候有关。
  
  我们这种工作都是初步的,仍然需要许多努力,才能作出更准确的结论。据中国人士的估计,以现有的实验设备来说,至少也需要一年半的时间来完成,但我们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这些设备,而且得到一些初步试验结果,这是值得庆幸的事,证明中国气象学者是非常有根基,而且十分努力。
  
  我可以举个例子:在工作紧张的夜里,不光是技术人员、工人,连干部也在动手。可是,在这次工作中,看到干部跟工人、技术人员的三结合,实在是处在一个协调的地位,指导工作的方向正确,同时,使技术人员减少了许多行政上的责任。
  
  我们在力学所的研究工作,跟大气物理所稍有不同。在力学所对综合物减阻问题,原准备在一九七四年上马,因为我加入那里,把计划提前了。
  
  我们做了三种试验:
  
  第一种试验是在国外常用的,仍然要继续用下去,是对综合物性能作比较的一种方法,我们得到的结果跟海外是一致的,相合的。
  
  第二种试验是用激光来测流场。这种试验近五、六年在中国发展得很快,我们进行的试验在很短期间内,跟清华大学工作者合作,逐步赶上国外工作。
  
  (持续)
  
  原载《参考消息》,出版日期:1974.01.20


上一页 本月目录 本年目录 总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