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明报晚报》文章:《中国的石油外交》
[1974年01月]
香港《明报晚报》文章:《中国的石油外交》
【本刊讯】香港《明报晚报》一月四日在《财经橱窗》栏刊登一篇题为《中国的石油外交》的文章,摘要如下:
早在阿拉伯国家作出减产、禁运决定前,中国已开始利用石油来达成外交上的愿望,去年北京向日本输出原油一百万吨,数量虽然不算多,但的确令日本工业界非常兴奋和满怀着新的希望,至十月之后,日本的能源危机陷入恐慌之中,中国石油的吸引力,自然更为巨大,最近日本政府和工业界的代表曾赴北京,要求增加输入中国石油,据说今年北京应允以五百万吨原油供应日本,较七三年的数字增加五倍,这也许仍未能缓和日本现存的严重石油短缺情形,不过从发展的趋势来看,转变无论如何是巨大的。
事实上,中国的石油产量绝对未达到丰裕的程度,但国内的动力来源,除了主要依靠煤之外,还有大量的自然水力可用,加上车辆数目不多,工业对原油的直接需求量并不大,所以,去年中国油田所生产的三千万吨石油,已足够本身所需,余下少量,更可供出口。
以储藏量和发展潜力而言,中国在未来的时期中,或者会成为一个重要的石油生产国,但在目前的阶段,中国在石油开采、提炼和运输上,仍受许多限制,同时财力和技术上的困难,更不是短期内能够完全解决的事。这些都说明中国要成为一个主要的石油生产国家,还有相当长远的一段路程要走。
在未能大幅度提高石油的生产量前,中国石油外输的决定,似乎并不具有太大的经济价值,现在北京政府的手法,与其说是要以石油换取外汇,还不如直接地承认它是外交行动的一部分,这种现象,自从阿拉伯国家加深石油危机后,表现得更为明显。
能源短缺不但令工业国饱受困扰,东南亚地区的发展中国家,也十分不安,较早时北京曾有过表示,愿意输出石油产品,供给这些国家的需要,这立刻引起很强烈的反应,泰国首先和北京接触,输入少量燃油,其后泰国副外长差提猜更亲自带领代表团前往北京,洽谈增加输入中国燃油的问题,结果双方签订一项五万吨燃油的交易协定,事情来得意外地顺利。
泰国并非唯一接受北京石油外交的国家,去年底,菲律宾也曾向北京作过试探,两国互相派遣贸易代表团进行访问,菲律宾总统马科斯会见了来访的中国政府人员后,表示会设立特别部门,处理对中国和其他共产党国家的贸易事务,正如它和北京的关系解冻,对东南亚政治局势的影响,并不在曼谷转变外交态度之下。
至于东南亚各国本身,当然不会单因石油短缺的困难,而完全投向中国,事实上,以中国的石油输出能力,要彻底满足这个地区的需要,仍是不可思议的,但最具有意义的一点是,东南亚各国今后会发觉它们以往所努力阻挡的潮流,已如大河决堤而来,同时基于各国之间的利益分歧,它们互相的合作和同盟诺言,也会失去实际力量,在未来的时期中,即使最不满和最顾虑中国的国家,也会在客观形势的驱使中,寻求和它建立和睦的关系,因此可以说,石油外交的目的,不但毫无经济的成份,甚至更缺少实质的支持潜力,但它却引起和加速了一个趋势的发展,由此而产生的影响,超越这个政策本身所能够估计的效果。
原载《参考消息》,出版日期:1974.01.16
上一页 本月目录 本年目录 总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