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本月目录 本年目录 总目录 下一页

字号:        

路透社驻京记者年终专稿:《中国》 [1973年12月]

  

  路透社驻京记者年终专稿:《中国》
  
  【路透社北京十二月二十五日电】(记者:乔纳森·夏普)年终专稿:中国
  
  停在北京机场上的三架漆着中国民航总局徽记的油光发亮的波音707飞机,雄辩地提醒人们:一九七三年是中美两国之间急速达成的和缓被铸成一种有扎实而持久内容的关系的一年。
  
  在尼克松总统和日本田中角荣首相于一九七二年访问北京的高潮出现以后,一九七三年在中国不可避免地使人有一种气氛回降的感觉。
  
  今年来的外国显要人物——其中包括法国总统蓬皮杜、加拿大总理特鲁多、澳大利亚总理惠特拉姆以及基辛格博士的两次访问——的来访没有一次能够完全赶得上尼克松和田中代表团来访形成的精彩戏剧。
  
  中国在一九七三年并没有外交方面的惊人事件,对比之下却出现了这样稀奇的情景:美国女演员雪莉·麦克莱恩同周恩来夫人手挽着手在北京一个公园里散步,以及出现一颗中国的“明星”,即三十八岁的王洪文,他在八月份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扶摇直上成为中国政治领导集团中的第三号人物。
  
  这一年中发生的还有一件事,就是中国领导人的一个保守分子,即前总书记邓小平出人意外地重新露面。
  
  邓小平是在四月十二日晚重新露面的,当时他步入北京人民大会堂宴会厅参加国宴,这生动地证明,在中国,在政治上深受贬黜并不一定意味着肉体上的消灭,也无需是永久性的。
  
  但是,一九七三年中占据压倒一切地位的是正在进行的中美和缓的过程。
  
  这一过程是从基辛格一九七一年第一次极度保密地前来北京开始的。
  
  二月底,基辛格来到这里,这是他今年的第一次访问,是他历次访问中的第五次。象他过去的几次访问一样,这次访问也是很保密的。
  
  在这次访问结束数天之后,据宣布,中国和美国已经商定在彼此的首都建立非外交的联络处,从而把它们的关系建立在更加牢固的基础之上。
  
  “联络处”这一名称是一种精心想出来的字句上的形式,以使中国不致反对同一个承认台湾岛上的敌对的中国政府的国家保持全面的外交关系。
  
  事实上,不久后就清楚地看到,这种联络处会在很大程度上如同正式大使馆那样展开活动。
  
  这个联络处是在五月中的一个傍晚、随着有经验的外交官戴维·布鲁斯来到北京开始的。布鲁斯那批有才干和充满精力的官员们在北京的外交生活中,无论在外交专业上还是在社交上都迅速地作出了成绩。
  
  从美国的观点来看,同中国搞政治和缓的一个突出的好处是两国间的贸易惊人地增长。相互间的贸易额从两年前的有名无实的五百万美元跃增到今年的将近十亿美元,其差额大大有利于美国。
  
  基辛格在十一月份再次到了北京,这一次是以国务卿的身份来的,而且第一次有一批美国记者随同他一起来。在基辛格到这里来访问以前在各阿拉伯国家首都进行旋风式的寻求和平的访问时,这些记者也一直随同他进行采访。
  
  事后发表的公报并没有宣布在相互关系上有什么新的突破,虽然美国官员坚持说,中国对台湾问题的方针有某种软化。台湾问题仍然是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主要障碍。
  
  一九七三年中国国内政治的重大周密安排的行动是召开共产党第十次代表大会。那次会议是八月二十四日到二十八日召开的,它保密到如此绝对的程度,以致甚至到现在也仍然弄不清它到底是在北京什么地方举行的。
  
  这次代表大会第一次直截了当地谴责已故的国防部长林彪以及他在一九七○年图谋暗杀毛的比小说还要离奇的活动。
  
  周总理在这次代表大会上还发出了中国历来最激烈的反对苏联的指摘之一,告诫中国人提防苏联对中国发动“突然袭击”,并清楚表示,北京现在把克里姆林宫视为头号敌人。
  
  中苏争吵是整个一年中始终存在的一个令人不安的主题,这一争吵由于在年末传来中苏两国已商定从明年初开始在莫斯科和北京间开辟中途不停的航空业务这一消息而有了明显的缓和。
  
  但是,中国的城市虽然可能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城市,然而也仍然属于对安全极度注意的城市之列。武装士兵仍然站在公共建筑物外边警卫,禁止任何没有证件的人入内,给人的表面印象是:中国完全处在军人的控制之下。
  
  在这一年快要过去的时候,一场新的意识形态方面的运动正在全面展开。这场运动是围绕着中国最著名的圣人孔夫子进行的。孔夫子被痛斥为企图阻挡中国历史进程的反动派。对于局外人,这场批孔运动的目的仍然是不清楚的。
  
  原载《参考消息》,出版日期:1973.12.28


上一页 本月目录 本年目录 总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