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公报》译载日记者的访华报道《中国农村见闻》
[1973年11月]
香港《大公报》译载日记者的访华报道《中国农村见闻》
【本刊讯】香港《大公报》十月二十二日以《中国农村见闻》为题译载日本农业记者访华代表团团员、《朝日新间》前特派员槁谷直人的一篇报道,摘要如下:
中国国务院农林部农业局局长郑重说:“中国前年的粮食生产,比建国初期增产二点二倍。今年的自然灾害比去年更加厉害,但是粮食生产好过前年。”
中共政治局委员华国锋也对记者说:“通过文化大革命,人民公社的农业生产大大发展了,今年的粮食生产恐怕是历史上最高的纪录。”
这是最近中国农业部门领导人会见访问中国的“日本农业记者访华团”时谈及中国的农业情况时说的。
记者作为日本农业记者访华团的一个团员,这次在中国农村访问二十天,参观了六个公社和四个生产大队,想试图回答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文化大革命会促进粮食生产的增长?
记者访问的农村,北至北京的郊外,南至广东省。
在北方正是玉米和稻子收割的时候,在长江以南,则是晚季稻黄熟,大片的金黄色的稻子,面积之大令人惊异。不仅火车所经之处如此,在飞机上也能看到多数的大片稻田,都是一公顷两公顷那么大。有时见到两三个人开动拖拉机,或者十几个人并排地在田间操作,挖掘番薯。记者叹服地说:“这是集体化的农业了。”
实际到达农村看看,平坦的旱田很多。河北正定县永安人民公社的三角村生产大队就是其中之一。据大队革委会副主任苏立安说,这些土地都是用人力平整的。对解放前的村庄的样子,农民有歌为证:村西山丘东砂地,北面尽是坑洼洼。到处是坑洼,一经下雨,洪水四处流淌。三天不下雨就会小旱,五天不下雨就变大旱。
不仅仅这座村庄如此。整个河北省在到一九四八年为止的五百八十一年间,共发生过三百八十次水灾,四百零七次旱灾。解放前的三角村的粮食,亩产不过二百斤,不足农民每年最低限度所需的粮食的一半,其余半年只好靠糠菜充饥。
三角村生产大队从一九六四年起的八年间,削平了四十八座山丘,填平了十处大洼地,就象是对人施行手术那样,先是对洼地填土。再铺上表土。五百七十户农民人人动手,几乎全部用人力把二千九百亩耕地全部动了“手术”。此外,还在每七十亩地开掘一座机井,修筑四公里长的输水渠道。
去年逢上大旱年,这里的井水不足,就再向下挖深二公尺确保了地下水源。结果这年不但没有减产,反而连一造水稻一造小麦,亩产粮食达一千二百六十二斤,创造了历史高产纪录。农民们说:“如果是在解放前,许多人早已逃荒做乞丐了。”
这真正是通过人力对自然进行手术改造。有名的大寨大队就是以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创造出了典型。我们看到的是超人的顽强意志和力量配合科学的合理的措施。
虽然说是自力更生,并不意味什么都只依靠人力。利用拖拉机已经越来越多了。据好几个人民公社说,购买这些生产工具,原则都是动用公社或大队的公积金。这就说明中国一面强化支援农业的体制,一面唤起农民自力更生的精神。
记者们参观的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主要作物有水稻、果树、蔬菜、春蚕、茶等多种多样,但是大家都强调学习大寨精神。和文化革命前比较,显著的变化是,长江以南沿岸地带,正在普遍从一年两造改变为一年三造,即一季麦收,两造水稻。他们都强调“为社会主义建设而奋斗”,“不是为自己而是为社会种田”,高度的政治思想教育成为推动农业发展的动力。这里所讲的政治思想,不是只讲高深的理论,而是必须实践。为了革命和实践,就需要“科学种田”。
听说在广东有四个人民公社进行了一年四造收获,就是将大米改为三造和小麦一造,这个实验从四年前便已开始,有三个公社已取得成功。要做到这点必须使小麦的生育期大大缩短。据说美国的研究机关在墨西哥培育的一种“墨西哥种”最好。这一小麦种同美国系统的“IR—8”稻种并列,成为东南亚“绿色革命”的主角,但是去年以来,这一“绿色革命”已经碰壁,生产不再发展。而在中国,提高技术和发展生产依靠的是集体力量,这些技术成果是有思想和制度为基础的。
陪同记者们参观并随时说明情况的人民公社或大队的主任副主任,都是四十岁上下的人,对生产技术非常熟悉,并且都充满热情地拿着笔记本具体地答复各种问题。他们对任何质问都详细清楚地作答。
原载《参考消息》,出版日期:1973.11.19
上一页 本月目录 本年目录 总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