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星期日泰晤士报》刊登马克斯韦尔访华文章《在中国的边界:准备应付苏联的入侵》(续完)
[1973年11月]
英《星期日泰晤士报》刊登马克斯韦尔访华文章《在中国的边界:准备应付苏联的入侵》(续完)
中国的东北和内蒙古自治区,人口稀少,形成海洋的浅滩,应该是战争第一阶段可以放弃的地区。在中国民兵演习时,我看到骑兵一边开枪一边向前猛冲,这些年轻战士充分发挥了无座力炮的效率。这时我想起苏联人在评论中国的打法时,说中国的“可怜的理论家忘记他们是生活在原子时代”。中国企图从珍宝岛的第二次战役中,证实步兵是可以打败装甲部队的,其前提是步兵具有高度战斗意志,能够迫近离坦克三十米或更近的地点实施射击。
话虽是这样地说,人民战争在战略上和政治上的重要地位却并未因而受到削弱。苏联装甲部队能够深入中国内地,这一点是不能否认的,但正是由于入侵到这样程度,方才给中国的最后胜利创造条件。中国比世界任何国家更能够在这样的入侵中保全自己的生存。这不但由于中国的幅员广大,可以给来犯之敌以毁灭性打击,也由于中国社会有着高度的组织,以及中国有计划地采取把力量分散的办法,使每一个地区在防卫上和生产上都具有独立战斗的能力。在这一情形下,敌人即使第一步用核武器攻击各大城市,他们仍然会陷入一个生气勃勃的社会结构的包围圈内,尝到各种毁灭性打击。
我相信中国人会放弃许多东西以保存自己。他们预见要在危险中求得国家的生存。他们将为此而放弃一切,但决不会放弃自己的原则。中国领导人对苏联保持深沉的不信任态度,他们永远不会忘记苏联撕毁两国间所订的合同,他们警惕到苏联是会使用毁灭性的军事力量的,他们将毫不动摇地相信,如果中国在高压下有所让步,那只会带来更加强大的压力。
在中国坚决表示不在苏联威胁或压力下让步的同时,它也一再作出一些保证。例如周恩来总理在中共十大的报告中说,中苏之间的原则争论虽然是不可调和的,但这并不妨碍两国之间关系的正常化。苏联最近也作同样的论调。若干观察家认为莫斯科和北京目前达到公开提出交换和解信号的阶段。这看来是一厢情愿的想法。中苏之间在原则争论下面,除了如何解决边界问题之外,还存在着深刻的权力问题。“成吉思汗的次等人”
苏联认为目己受到中国的恐吓。他们把自己看成——谅必深深地感到——保护欧洲和欧洲文化使其免于受到黄祸毁灭的角色。苏联有一个叫做安德烈·沃兹涅先斯基的诗人,曾经写过“成吉思汗的次等人”对欧洲肆行威胁的一首诗。诗中有这样的一句话:赖有苏联日日夜夜地守卫着欧洲,永远不让(这个次等人)“把尿撒在罗浮宫的挂毡上面。”
面对着这种态度的中国,她有什么事情可以做呢。她目前同苏联已经没有什么联系。苏联不让它境内的报刊刊登北京的论点或解释。中国只能作好准备,施行还击,这样做才能进行他们建设自己国家的伟大事业。这里存在着一个充满危险的论法,即:中国需要累积力量以阻遏苏联的进攻,而正是这个力量,构成招致苏联进攻中国的因素。(续完)
原载《参考消息》,出版日期:1973.11.12
上一页 本月目录 本年目录 总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