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本月目录 本年目录 总目录 下一页

字号:        

英《星期日泰晤士报》刊登马克斯韦尔访华文章《在中国的边界:准备应付苏联的入侵》(未完,待续) [1973年11月]

  

  英《星期日泰晤士报》刊登马克斯韦尔访华文章《在中国的边界:准备应付苏联的入侵》(未完,待续)
  
  【本刊讯】香港《大公报》十月四日译载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九月三十日刊登的马克斯韦尔写的一篇访华报道,标题是《在中国的边界:准备应付苏联的入侵》,摘要如下:(原编者按:昨天,北京的“人民日报”在两报一刊(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杂志)社论中,号召中国人民准备苏联突然袭击。以下是N·马克斯韦尔关于中国在东北边疆地区准备的报道。)
  
  我在边境河流纵横的黑龙江省旅行了将近一个月,以一般的感觉来说,我看不到有作战的准备。巡逻在边境上的边防军基本上是单薄的,配备的是轻武器。
  
  我看不到有任何人民解放军集结的迹象,看不到公路和铁路上有装甲车和军用车辆。
  
  苏联人说边境没有防御据点的说法已不攻自破。因为事实恰恰相反:越过边境线,我清楚地看到坦克、工事网和供应壕沟,厚厚的倒刺铁丝网地毯。我从满洲里的中国了望塔朝苏联方面了望,看到苏联边防部队在四分之一哩以外挖成一道工事。苏联人堆起十几层铁丝网,形成厚厚的地毯,而中国人这边连障碍物也没有竖立。
  
  然而在中国境内,到处都在备战——准备人民战争,这是毛泽东制订的战略。在离我半哩外的一片田地中间竖立了两个木靶,我问我来观看他们射击实习的炮手们在那里,就在这时,他们突然出现在我面前的一片玉米地上。他们配备的是七十五毫米无后座力炮,他们每人发射了一发子弹,差不多目标的碎片仍在空中回旋的时候,这些炮手已消失在掩蔽体的后面了。这些炮手都是来自上海和其他城市的“知识青年”,以及人民解放军生产和建设部队。其中许多部队和军事组织,是过去两年中在军队的指挥下在东北建立的,他们的任务是将未开垦的土地变成耕地,建设轻工业,并且筑成抵抗侵略的体制。
  
  生产是这里人们努力的主要基调,但是,显然人们不会忘记毛主席关于“备战、备荒”的指示,在这里的下乡城市青年宿舍里,可以看到很多自动步枪和一堆堆的杂志书籍,我在山上访问的一队伐木女工,同时是一连民兵,军事训练纳入到每周工作的课程上,甚至在农忙时,也必须抽出时间来进行军事训练。
  
  中国各个城市也同时在进行备战。一天早晨,我在牡丹江市乘坐一部吉普车(中国制造的)前往参观市内的防空地道,初时,我料想我们所乘坐的吉普车,一定是从宾馆驶往市中心,然后才进入地道,不料,我们的吉普车竟转入宾馆内地下的通道,然后驶经一段斜坡路,进入一条广阔到足以容纳车辆行驶的地道内,这条地道,连接着牡丹江市主要的地道系统,在地道总部指挥室的一张图表显示,这个地道系统是从一条干道伸展开去,而干道长达十哩,一直伸展到市外的各个疏散点。地下城市
  
  这个地道系统,主要是作为牡丹江市近五十万人向地下疏散时的通道。除了这个主要的地道系统之外,每一处住宅区、每一间工厂、学校和医院,都有本身的地道。负责建筑干道的人民解放军人员说,他们在建设这些防御核袭击的地道时,在有关建设地道的深度和如何让空气渗入等因素上,接受了核能局提出的意见。
  
  他们认为,这些地道除了难于抵御地面爆炸外,可以安全地防御其他任何类型的袭击。
  
  防空地道系统的范围和结构,令人惊异。在深入地下八十米的指挥中心听了一次简短的汇报后,我们便登上汽车,在各条主要的地道行驶好几英里,在这里停停,在那里停停,看看开上市内的各个地道口,其中一个通到火车总站,另一个通到一大百货商店,其他则通到各条街道。
  
  地道系统的建筑,在一九六九年珍宝岛事件发生后,立即开始。主人向我解释说,这是为了预防敌人的突然袭击。该市居民利用业余时间,提供义务劳动,而由国家提供材料。据我了解,牡丹江地下这类庞大的土木工程,中国每一个城市都在进行。同时,纳入这种“深挖洞”的整个社会努力,必定是属于大跃进的。
  
  苏联目前竭力讥笑那些指出它想进攻中国的说法,好象中国的各种战备措施做得过分了,甚至是缺乏理性的。但是它在一九六九年和一九七○年,公开威胁说要用核武器来打中国,并且种种征象显示它准备进行战争。现在它的论调虽然转变,但仍把军队集结在同中国接界地区,蒙古(离北京不到四百英里)以及东北部和西部中国边界地区。看到苏联百万精锐部队继续保持进攻的姿态,中国并不理睬苏联作出的签订互不侵犯条约一类的建议,认为这些建议并没有什么价值,其目的是企图转移中国的视线。
  
  真实的情况是,建议中苏两国不在边界地区使用常规或核子武器,首先是中国在同苏联谈判中提出的。中国把这个建议作为促使避免边界冲突的整个计划的一部分。苏联把中国这个建议从整个计划中分割开来,看作一个单独建议。勃列日涅夫上星期抱怨中国拒绝苏联这项建议,实则中国并无宁愿处在苏联核威胁下面之意,中国认为只有苏联采取实际行动,才能减少苏联对中国的威胁,靠订条约是没有用的。
  
  中国曾向苏联提出包含两个要点的建议。首先由两国签订协议,宣布维持边界现状。第二,双方协议从争执地区撤出武装部队。第二点并不是规定苏联需要撤出它驻在远东地区的武装部队。苏联怎样部署它的部队,决定权操诸莫斯科,中国并没有主张在北京谈判这个问题。中国提出的脱离接触的建议,是指下列的争执地区,例如乌苏里江、黑龙江上的几个岛屿,以及帕米尔高原上一块目前在苏联占领下而苏联宣称属它所有的土地。把这些地区变成非武装地带,这在战略上是无关重要的。中国的建议也并不影响这些地区的管辖问题,或者应该为谁所有的问题,因此实行中国建议的办法,对双方的外交政策都不会带来不利。“可怜的理论家”
  
  中国相信苏联在今天并不想解决边界问题——且不论它以前是否有此种意向。
  
  中国认为苏联至少在目前想用军事威胁和外交上宣传的办法(这就是中国为何要把勃列日涅夫抱怨中国拒绝同苏联签订互不侵犯条约的说法认为是“一种愚弄手法和一篇谎话”)对中国保持最大的压力,在发展到最坏场合时,苏联会对中国实施侵略。
  
  毛泽东主席于一九三八年在总结抗日战争的经验时,写成有关人民战争的文章(在战略上采取人民战争的方法,这在今天仍是非常适合)。在一个流动的、地面广阔的前线,为了避免在一开始阶段就同敌人进行决战,可以采用放弃一些土地以诱敌深入的办法,使进攻之敌暴露在人民战争的面前——人民的海洋最后会把敌人淹没在里面。(未完,待续)
  
  原载《参考消息》,出版日期:1973.11.11


上一页 本月目录 本年目录 总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