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泰晤士报》刊登达贝尔纳的访华文章《实现工业化的长征》
[1973年11月]
英《泰晤士报》刊登达贝尔纳的访华文章《实现工业化的长征》
【本刊讯】英国《泰晤士报》十月五日刊登勒内·达贝尔纳(他最近在北京研究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变化)写的一篇文章,题目是《实现工业化的长征》,摘要如下:
毛泽东与周恩来正在准备在中国进行一场工业革命,这场革命同中国现代史上的以前任何阶段的革命——包括夺取政权——相比可能更是一次社会大变革。
问题是很多的。中国一方面将不得不从国外购买设备,而另一方面又不能再次陷入对外国的依赖;它必须新建和扩建工业工厂,而又不能使已经人口过剩的地区再增加人口,特别是在满洲和长江地区;它必须防止中国这样一个新型斯巴达式的国家由于同消费社会的接触——尽管这种接触是很有限的——而变得腐化起来;它必须谨慎地筹划使人民从农业转向工业的过程,以使农业生产不受损失。
中国将这样慢慢地向一个工业国过渡,而不是进行一九五八年那种类型的“大跃进”,那次大跃进因为进行得过早而失败了。它将优先生产火车头而不是洗衣机。工业化的决心是有的。中国正在开始积累硬通货,以便为现代化提供资金,如果可能的话就不依靠外来的财政援助。
在上海,一个西方人告诉我,中国商人卖给日本人、美国人和欧洲人的玉器的价格最近上涨了三倍,有时涨到五倍。在最近这次广州交易会上,他们为锑和钨矿定了很高的价格。锑和钨矿是生产合金的两种原料,中国在世界上是这两种原料的主要生产国之一。游览者现在住旅馆的费用增加了,专为他们开设的友谊商店的商品涨价了。(不过,北京的价格比西方首都的价格仍然便宜得多。)
在西方最近忙于处理币值不稳的问题以前,中国早就在积累黄金和硬通货了。
一个欧洲人告诉我:“他们很多年以来一直配给大米——配给量是相当多的——以便能够出口一部分。他们用出口赚得的钱进口小麦,小麦长期以来就比大米便宜。余下的钱就储备起来。一个料想不到的后果是:中国人不得不越来越多地吃面包了。”
中国的储备总额不得而知。但是据一些观察家说,这些储备对于中国要实现工业化来说是够用的——至少在初期阶段是够用的。
最近同西方国家签署的或者已在谈判的合同证明了这一点。蓬皮杜总统访问中国以后不久,巴黎和北京宣布,法国将卖给中国价值三亿美元左右的大约二十套石油化工设备。
为什么中国要从一个初级经济国家发展成为一个工业国呢?首先,其它黄种人国家已完成了建立工业国家的任务——并不只是日本。毛不能让中国再落后。第二,中国正在收获在一九五八年的错误以后进行的农业改革的果实。
同俄国相反,中国的国际收支是不会因为大量进口粮食、但又无力支付而出现不平衡的……。
一九七一年,这个国家生产了二亿六千四百万吨谷物。
中国现在看来是世界上棉花的主要生产国,每年的产量是三百万吨以上。
养牛业正在发展,这是中国决心提高生活标准的一个迹象。象亚洲一般的情况一样,传统的做法是把土地用于种植大米,因为一公顷土地生产的大米所能养活的人口等于一公顷牧场的八倍。甚至甘蔗的生产(一九七一年是三千二百万吨)也提高了。茶叶的生产也提高了(一九七一年是六十万吨)。
在过去二十年中,中国用在农业上的电力已从二千万瓩增加到六十亿瓩。化肥的产量虽然还不足以完全代替人粪便(人粪的臭味一直散布到了北京的中心),但是一九七一年已达到一千七百万吨。为了保持农业生产和人口增长的平衡,中国执行着一项严格的控制生育政策(在理论上一个家庭不能多于两个小孩)。
据西方人士说,中国拥有下列工业资源:一九七一年中国生产了三千万吨石油,三亿三千万吨煤,七千五百万吨铁矿和二千一百万吨钢。
进一步发展这些资源受到严重的限制。中国最好的油田靠近苏联边境,尽管治理了黄河,运输网还是很差。现代化工厂原料供应不足。
另一方面,中国人——传统上一向被认为只是农民、商人或者学者——已被证明是很好的技术人员和组织人员。象其他的亚洲人一样,他们能很好地管理工业和掌握技术。
原载《参考消息》,出版日期:1973.11.09
上一页 本月目录 本年目录 总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