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本月目录 本年目录 总目录 下一页

字号:        

苏兹贝格访华文章:《永远革命》 [1973年10月]

  

  苏兹贝格访华文章:《永远革命》
  
  【本刊讯】美国《纽约时报》十月三日刊登苏兹贝格发自北京的一篇文章,题为《永远革命》,摘要如下:
  
  记者命中注定必须遵循一位上海朋友对泰亚尔·德夏尔丹提出的劝告:“在你还未在中国逗留太久之前就写中国;往后你会折断你的笔的。”
  
  任何没有作好充分准备的西方人——不了解语言、背景、文化根源,没有能与它的历史威严和民族苦难相比拟的经历的西方人——能够希望对这块巨大的土地、对它的遗产、它的期望有任何了解。然而这种不可能性正在向记者袭来。
  
  毛泽东政权星期一庆祝了这个最古老、最大的民族国家作为主权国成立二十四周年。正如俄国革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重大结果一样,中国革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最重要的结果。
  
  这两次革命每一次都是马克思主义的、暴力的,而且是在经过了残酷的内战和接着进行的意识形态上的清洗之后取得胜利的。每一次还都选择了不同的道路。中国把自己的基础牢牢地建立在农民的理想和需要上,犹如俄国支持产业工人的期望一样。
  
  这两个革命大国之间由于它们自己不同的理想、由于它们作为邻国和作为国际力量的对抗而产生的分歧已成为本世纪后半世纪的也许是最具有重要意义的事实。
  
  当毛主席在二十五年前取得了对中国的控制权时,中国的境况要比被击败的沙皇所放弃的俄国窘迫得多。中国是不统一的;它是一个氏族和军阀之国。
  
  在一九四九年,这是一个饥馑、乞丐、非涝即旱、伤寒、瘟疫以及主要是蒙受屈辱的破了产的农民的王国,再加上一种分崩离析的封建制度的腐败、痛苦、奴役和外国的统治。
  
  毛主义的革命打破了遗留下来的这种死气沉沉的局面,而代之以真正的国家、尊严和自豪。即使只是迅速的一瞥,就能肯定泰亚尔·德夏尔丹的朋友的智慧。人们能够这样来描述中国而不折断他的笔。
  
  当毛主义掌握权力时,中国比巴基斯坦、印度或印度尼西亚还要穷,每人粮食分配量是法国的五分之一,平均寿命不到美国的一半。但今天这是一个生气勃勃的国家,它正在缓慢地但成功地建立更为美好的生活。它的公民第一次丰衣足食,他们为自己所取得的国际地位感到自豪,对自己的安全感到满怀信心,他们极为自由、健康。
  
  象所有大规模的动荡一样,这些成就是付出了鲜血和蒙受灾难的沉重代价的。但是毛主义的中国决心遵循它自己的道路,重新考虑这个世界上最大国家的经济、精神和政治组织,既不抄袭富裕的西方,也不抄袭教条主义的俄国。
  
  结果是,中国正在不顾两个超级大国集团,而渐渐形成其对不发达的第三世界的领导地位,它是一个仍然骑自行车、但已开始打开原子导弹时代的秘密的国家。
  
  毛的革新是:决心把中国社会的基础建立在农民身上,而不是建立在技术人员、工人或传统的知识分子身上;同意必需永远革命,以不规则的震动来使自己得到更新。
  
  后一个革新是一种极其急进的主题。毛下了决心。正如他在六年前对阿尔巴尼亚的一个代表团所说的那样:建设社会主义靠一二次、三四次文化革命是不能完成的。必然要进行多次。
  
  原载《参考消息》,出版日期:1973.10.18


上一页 本月目录 本年目录 总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