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德《法兰克福评论》社论:《中国对欧洲的希望》
[1973年08月]
西德《法兰克福评论》社论:《中国对欧洲的希望》
【本刊讯】西德《法兰克福评论报》八月二十七日刊登由卡尔·格罗贝撰写的一篇社论,题为《中国对欧洲的希望》,摘要如下:
周恩来近几天在北京提请荷兰议会代表团注意的事情,现在也不是那么耸人听闻了。这位中国政府首脑向该议会代表团建议的,也就是他本人及其亲信很早就一直向欧洲人提出的建议,即:依靠自己的力量。这符合过去四、五年来的中国外交政策路线。
周恩来详细地谈到了他的国家的头号敌人。他说,欧洲最好能成为一个政治统一体;欧洲不应该只是相信缓和政策而到头来解除武装;它必须能够自卫,因此不应该放松自己的军备。
在北京的看法中,欧洲的缓和同亚洲的缓和是不可分的。中国首都的人揣测,别处也是这样揣测,勃列日涅夫总书记在一九七○年不光是因为看到了问题和在经济困难的压力才转而实行柯西金的缓和政策的,这些经济上的困难是苏联在军事工业上有所克制的原因。这样也就能够腾出在这之前驻扎在华沙条约国集团西部边界的力量这些力量,于是能够转移到中国边界。
莫斯科是否在认真考虑发动一场闪电战争的问题,至少还是令人怀疑的,本月中旬有一家通讯社用过去式叙述了这样一场战争(是一九六九年的计划)。至于企图用武力压服一个不顺从的共产主义邻居所带来的不良后果,莫斯科五年前在布拉格已经相当清楚地经历过了。占领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的行动虽然在军事上是如此辉煌,但在政治上起的影响却是如此之恶劣。自从这次执行勃列日涅夫主义以来,苏联共产党就是在别国的同志之间也得为重建自己的威望而作出艰苦的努力。那些可能在军事上获得成功的东西,可能会导致政治上的彻底的失败。
而且对中国的这样一次打击在军事上能否获得成功,也还是问题。诚然,苏联拥有的武器,足以摧毁中国的经济力量并且消灭掉中国人口的绝大部分。但苏联不能占领中国,也不能进而在政治上消灭中国;更不用说那样做现在还要考虑到严重的核回击的问题。中国就是在一场比希特勒战争还要全面的现代化战争中也不是毫无防御的。由于苏联火箭的新发展(多弹头、改进了的目标导向),中苏力量的对比可能是再次有利于莫斯科的战略家们;但从长远的观点来看将不会总是这样。
争论可能含有军事威胁的部分,但主要还是政治方面的。而如果是这样,那么就必然要相应地加紧采用保障自己利益的主要手段,即典型的外交。那样的话,光说空话是不够的;还必须争取朋友,并且利用可能存在于不是朋友的那些人之间的矛盾。中国方面在同苏联的主要矛盾中就是这样来争取力量的。这就说明了中国对欧洲关注的原因;这不是无兴趣的喜爱,而是现实地寻求可能的盟友。
原载《参考消息》,出版日期:1973.08.31
上一页 本月目录 本年目录 总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