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本月目录 本年目录 总目录 下一页

字号:        

美国《纽约时报》刊登戴维·洛克菲勒的文章:《一位访华的人的观感》 [1973年08月]

  

  美国《纽约时报》刊登戴维·洛克菲勒的文章:《一位访华的人的观感》
  
  【本刊讯】美国《纽约时报》八月十日刊登一篇由戴维·洛克菲勒写的文章,题目是《一位访华的人的观感》,全文如下:
  
  鉴于中国的幅员辽阔,全亏我们东道主的体贴周到,我们大通银行小组的六个成员才能够在仅仅十天时间内,在北京、西安、上海和广州看了和经历了这么多的事情。单从地理上的广阔来说,以一个半星期的时间访问中国有点相当于想要用不到一分半钟的时间参观纽约市一样。
  
  全国和睦的意识立刻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从边境上响亮的爱国音乐开始,到处洋溢着真实的忠于毛主席和毛主义原则的精神。不管中国革命付出多大代价,不仅在建立工作效率较高的忠诚的政府方面,而且也在振作民气和养成共同的目的方面,这个革命都取得明显的成功。
  
  经济和社会方面普遍取得的进展同样也是令人感动的。仅在二十五年前,据说饥饿和一贫如洗的现象在中国主要成为司空见惯的事而不是例外。今天,看来几乎每一个人在衣、食和住方面的享受都是充足的,即使是简朴的。街道和住房都非常干净,医疗照顾有了很大改善。犯罪、嗜毒、卖淫和性病实际上已被消灭。住家的门户照例不上锁。在农业、造林、工业和教育方面正在迅速地大踏步前进。现在有百分之八十的学龄儿童上小学,而仅在二十年前,还只有百分之二十。
  
  我们旅途中的每一步都由我们的东道主作了精细的安排,虽然我们的差不多一切要求都被答应了,但是我们清楚看出他们要我们看些什么。然而,仍然没有感觉到在另外一些共产党国家经常看到的那种安全保安工作。诸如台湾和柬埔寨之类问题会招致人们采取强烈立场,但是谈话是不会在大量的意识形态问题上发生麻烦的。中国人看来完全相信他们自己对世界的看法是正确的,以致他们并不认为他们应当气势汹汹地强迫别人接受他们的看法。
  
  然而,尽管不断得到取得进展的印象,也出现一些情况不怎么好的方面和基本矛盾。我的思想上一直存在三个主要的问题。
  
  第一,在一个拥有这样丰富的文化遗产的国家,能够继续对个性和创造性进行象现在这样大程度的控制吗?
  
  中国在社会方面取得的巨大进展,在很大程度上得利于意识形态和目的的一致。但是在文化和学术所受的约束方面,付出了痛苦的代价。全国只有八个不同的戏剧节目。各大学实行严格的政治化,几乎没有询问同毛主席思想无关的东西的余地。旅行或换工作的自由受到限制。在向一个制陶器的匠人问到个人创造性时,他只回答说,如果要为群众服务,就没有时间搞个人艺术。
  
  第二,高度分散的中国经济能够成功地适应对外贸易的扩大和技术改进吗?
  
  考虑到要解决的种种问题,中国二十五年来的经济发展是十分杰出的,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百分之四到百分之五。在一九七一年到七五年这段时期,这个增长率应当为每年百分之五点五到百分之七点五。取得这些结果主要依靠把重点放在农业上的明智作法和依靠一项实行分散的、均衡的工业发展的全国性政策。工业的分散反映了战略上的因素、这个国家的劳动力丰富和交通运输工具的不足。例如,中国只有为数极少的商用喷气机,由于导航设施有限(而在西方大部分国家这种设施是很普通的),飞机的飞行完全得取决于气候条件。
  
  第三,中国人准备承认我们的非常实际的分歧,而继续朝着增进相互了解(这应当是将来的实质性接触的基础)的方向前进吗?
  
  我担心,我们同中国的新关系的真正意义和可能性过分经常地由于这一切情况的新颖而被忽略了。熊猫和乒乓球、体操和丰盛的宴会使我们着了迷,我想我们的某些比较新鲜的资本主义生活方式也同样引起中国人的兴趣。
  
  当然,事实上我们是在经历一种远为根本得多的现象。至于中国人方面,他们面临着改变把注意的中心主要放在国内的作法,而他们二十五年来在他们目前的领导人领导下一直实行这种作法。至于我们方面,我们面临着对下述这种情况的认识:我们在很大程度上一直忽视了一个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国家。在人们考虑我们的文化传统和我们的社会及经济制度的深刻分歧时,这肯定将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双方都必须在很大程度上适应对方。
  
  中国在毛主席领导下所进行的社会实验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和最成功的实验之一。
  
  中国会把大门敞开多么大,世界对于中国创立的这些社会革新和生活作风将怎样解释和作出什么反应——这肯定要对许多国家的前途产生深刻的影响。
  
  原载《参考消息》,出版日期:1973.08.20


上一页 本月目录 本年目录 总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