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本月目录 本年目录 总目录 下一页

字号:        

日本《中央公论》刊载细谷千博文章:《如何开展对三极的外交》 [1973年07月]

  

  日本《中央公论》刊载细谷千博文章:《如何开展对三极的外交》
  
  【本刊讯】日本《中央公论》六月号刊登一桥大学国际政治教授细谷千博的一篇文章,题目是《如何开展对三极的外交——提倡建立东亚安全共同体》,摘要如下:国际环境——从固定到变动东亚的国际体系的格局已经发生变化,从以往的“固定制”演变为“交动制”。由于作为行动的主体的中国和日本两国的作用和影响相对地增大,日美中苏四国间的相互影响的增加并带有复杂性,所以“多极化”一词也开始适用于东亚的国际体系。
  
  这也意味着东亚的国际政治比赛(外交战略比赛)情况已经清楚了。具有意识形态因素的作用减退,而回到了实力、谈判和妥协这种“外交的时代”。东亚体系和日本的座标首先,可以把由日、美、中、苏四国构成的东亚国际体系看作是以日本为中心,以美、中、苏为三极的三角形体系。那么就按照若干指标来测量一下日本在这个三角形中所占的位置。
  
  (一)贸易资料:上一年度的贸易额,日本对美国约为一百五十亿美元,与此相比,对苏和对华都是十亿美元强。
  
  (二)人员交流资料:日本人去美国、苏联和中国旅行的人数,从发出的出国护照数目(实际数目)来看,上一年度分别为三万四千人、九千人和九千人(四舍五入)(据外务省护照课统计)。
  
  (三)国家间协定资料:不言而喻,在日美间有正式的邦交关系,也缔结了和平条约。签订有许多协定。另一方面,在日苏和日中间建立了正式的邦交关系,但还没有缔结和平条约。日苏间有贸易支付、航空、领事和文化交流等协定,而日中间是开始向签订各种协定迈进的阶段。
  
  只要看看这样的指标,那么可以说,日本在三角形中的位置非常接近于美国,同中苏的距离大体相等(距苏联稍近些)。但是如果加上日本人对美、对中、对苏的印象这种心理上的重要因素,考虑一下最近日中交流的急速进展,那么可以说中国的吸引力大,日本开始向中国移动其位置。(顺便提一下,据上智大学国际关系研究所在去年五月到六月进行的关于日本人的国际意识的调查结果,作为日本应该进一步谋求协调的是哪个国家这个问题,回答说是中国的占总数的百分之三十四,而苏联仅占百分之四点四)。
  
  对于苏联领导人来说,如果认为重新实现过去的中苏“蜜月”时代是极其困难的外交选择,那么按照苏、美、日结合的“北方轴心”路线来推进“遏制中国”的比赛就是可取的选择。相反,从前年以来,在东亚不断以中国领先的形式进行的外交战略斗争,可能会使苏联的领导人感到焦躁不安,甚至会产生对于“孤立化”感到畏惧的念头。
  
  从邀请“尼克松访华”后的中国的对美、对日接近政策的进展情况就可以看出,中国政府内部当前已经确立主要矛头对准苏联一国的东亚政策。
  
  在尼克松总统的特别助理基辛格制订的东亚外交战略中,似乎特别注意中国的实力和位置。基辛格外交的目的是:首先把东亚的国际体系看成军事和政治的美、苏、中三极结构,在三者间谋求均势;其次是描绘出经济和政治方面的美、日、中三极结构,谋求实现和保持在这一辅助体系中的三者间的均势。不管怎么样,重要的是让中国摆脱被遏制的状况并作为一个积极的竞技者参加这一比赛。在这一点上,随着中国外交将主要目标对准苏联的转变,正在取得预期的成果。合作和对抗的八种结构让我们再把这种国际体系看作围绕日本的“三角形体系”。并且以日、美、中、苏的合作和对抗关系为轴心来检验一下这个体系的格局。关于在这四国间构成的合作和对抗的体系,以日本为中心,在理论上可以设想有八种结构。
  
  位于一端的是日本同美、中、苏三国合作的体系,这可说是“四对○”的比赛。
  
  其次是“三对一”的比赛,日本与其它两国合作同一国对抗的体系。这可分为三种体系:日本同美中合作对抗苏联的体系;日本同美苏合作对抗中国的体系;日本同中苏合作对抗美国的体系。
  
  第三,可以说是“二对二”的比赛。日本与其它一国合作而同其它两国对抗的体系。这也可分为三种体系:日本与美国合作同中苏对抗的体系:日本与中国合作同美苏对抗的体系;日本与苏联(或者帝俄)合作对抗美中的体系。
  
  最后一种就是位于另一端的“一对三”的比赛。这是日本分别同美、中、苏对立的体系,这个极端是日本在美、中、苏合作下“孤立”的形式。
  
  如上所述,以日本为中心,同美、中、苏三国间可以考虑的合作和对抗的体系,从理论上讲是存在着八种结构,这也是日本外交主动可能直接选择的合作和对抗的体系。
  
  分析一下东亚体系的历史,第一,证明体系的格局决不是固定的,而是变化的;第二,在组合上,同“二对二”的比赛相比,“三对一”比赛更富于流动性。换句话来说,历史似乎验证了这样的假设,即三者合作的体系比两者合作和对抗的体系更缺乏稳定性(战争的条件下除外)。并且,太平洋战争的悲惨和失败告诉我们,日本“孤立化”的“一对三”比赛给日本带来了更大的不利,是不能重演的。积极设立安全共同体在东亚的比赛中可以设想(日本)有两种选择:要末停留在当配角的地位,要末脱离比赛而置身于旁观者的地位(即消极的中立)。然而,还有另一种可能的选择,那就是按照改变比赛的性质的方针,积极地参加四者合作的比赛。这就是争取实现构筑东亚历史上尚未实现过的日、美、中、苏四国合作体系的结构(“四对○”的比赛)的外交。
  
  在西欧,今天已经建立了不诉诸武力来解决成员国之间的纠纷的、人们不为那种战争的可能性所威胁的国际体系。如果用K·德奇的话来说,可以说是实现“多元安全共同体”。
  
  在今天的东亚的体系中,不仅缺少成立“多元安全共同体”的必要的背景条件,而且有严重的中苏对立,特别是还有社会制度和经济制度不同这个问题。也还有不同性质的文化和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平衡的问题。在现在的状况下,即使寻求实现“安全共同体”,那也不过是“幻想”而已。
  
  不过,看准远处的那个目标,进行重点摆在合作比赛上的比赛,这对于日本外交来说未必是梦想。在三极结构中,现在日本处于三国都把日本作为伙伴而求爱的优越的立场。然而也不可忽视这样一点,即日本的军事力量没有核武器,没有达到给予周围的国家以真正的军事威胁的水平。
  
  因此,日本外交首先应该把重点摆在不发挥军事的力量,而发挥经济力量和技术力量的威力,也就是说要以日本拿手的方式来开展东亚的比赛。最重要的,为创立非军事化的状况,日本本身当然不能走通往“军事大国”的道路。不仅如此,最好也要研究提出设立东亚的无核武装地区和相互削减常规兵力及双方兵力撤离接触——特别是在成为紧张的焦点的中苏边境和南北朝鲜——的设想,掌握缓和军事紧张局势的主动权。
  
  可能同旨在建立“非军事化状态”的外交有密切的联系,展开在经济和技术方面的合作比赛是发挥选手日本的本领的场所。
  
  在东亚,也可以由日本提倡在思想和情报方面“实行开放门户的原则”。召开日、美、中、苏的学者和知识分子的国际会议,日本是一个合适的地点。
  
  为了消除人们心中的相互猜疑、敌视和疑惑,也必须在这个地区更频繁进行人事交流。
  
  原载《参考消息》,出版日期:1973.07.28


上一页 本月目录 本年目录 总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