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本月目录 本年目录 总目录 下一页

字号:        

日本《调查月报》文章 [1973年07月]

  

  日本《调查月报》文章
  
  《越战以后的美中苏的亚州政策》
  
  【本刊讯】日本内阁官房内阁调查室出版的《调查月报》第六期刊登一篇文章,题为《越战以后的美中苏的亚洲政策》,摘要如下:
  
  概述
  
  可以认为,把赌注押在越南、老挝停战协定上的美、中、苏三国的想法,目前在希望结束印度支那战争这点上是一致的,而它们在其他方面却完全不同。因此,可以预料,今后这三个国家的印度支那政策和亚洲政策虽然基本上是争取实力均衡,但将加紧竞争。
  
  日本在亚洲具有左右美、中、苏三国均衡的影响力,亚洲国家也期待日本发挥作用,并注视着日本的动向。因此,充分估计美、中、苏三国的亚洲政策,不贻误其对策,则是至关重要的。下面,我们之所以就越战以后美中苏三国的政策试作若干考察,原因也在于此。
  
  一、美国的亚洲政策
  
  (一)总的基调
  
  美国的对外政策在过去四年中,适应国际形势和国内形势的变化,争取“建立稳定的持久的和平结构”,并以下述三点为基轴得到了推进。
  
  (1)和友邦与盟国加强伙伴关系(分担责任和利益)。
  
  (2)促进缓和同中、苏共产党国家的紧张局势。
  
  (3)保持强大的军事力和维持与盟国的安全保障体制。其结果,在和中、苏两国改善关系方面有了巨大的进展,并评价其成果说,“现正在建立尼克松政权所争取的持久和平的结构”。但另一方面,它认识到:美国和中苏之间的缓和紧张局势的促进同西方国家之间的国际经济关系调整方面的摩擦相辅相成,现在使盟国的团结受到了威胁。
  
  因此,以今后的美国对外政策的基调来说,虽然立足于上述的三根支柱,但尼克松政权在去年的总统选举中,尽管美国在越南战争中遭到失败,还是排除“孤立主义”的立场,重新确认了“国际主义”的方向,并以解决越南战争为背景,把最大重点放在新的“国际主义”的方向上。新的“国际主义”的方向和内容是美国为了在自由世界中维持自由经济和安全保障今后也要负起主要责任的立场,其最大的重点是放在和友好国家与盟国调整关系即“重新确立同盟关系”上。另外,和中苏等共产党国家缓和紧张局势的外交,根据其成功的基础,将更加扎实地得到推进。
  
  (二)对亚洲政策的基调
  
  美国对亚洲的关系是基于下述基本立场:
  
  (1)是太平洋国家,因此,美国的安全保障和经济的利害勿庸置疑是与亚洲的未来联系在一起的。
  
  (2)已经不可能认为、也不能指望美国的资源、计划和军队是保证亚洲地区稳定与进步的主要手段了。
  
  (3)亚洲政策的目标在于在亚洲助长独立自主。为此,调整美、日、中,苏四大国的政策,帮助成立和加强地区合作组织乃是不可缺少的因素。
  
  美国的这种亚洲政策一直是以下面两根支柱为基轴而展开的。
  
  (1)推进要求改变美国在亚洲作用的尼克松主义。
  
  (2)通过和中国改善关系,促进亚洲地区紧张局势的缓和。
  
  据料,美国在越战以后亚洲地区的安全保障政策的基础继续被置于尼克松主义之上,因此,美国亚洲政策的基调不会发生大的变化。而当前的基本想法和方向将集中在下面几点上:
  
  (1)美国亚洲政策的最高目标是增强亚洲地区的稳定与防止力量的真空。
  
  (2)不改变亚洲太平洋地区现有的实力均衡。因此,以此为前提并在这个范围内推进美中关系正常化和对苏政策等对共产党阵营的外交。尤其在对华关系上,一面设法维持既存的美台关系,一面期待在互利的某些方面发展和平的合作关系。
  
  (3)作为一种抑制力,在亚洲地区将维持为履行美国的诺言所需要的美军基地和美军兵力(海、空军是主体)。
  
  (4)认为日本的经济力量和日本在将来世界的政治领导力对亚洲的稳定占有最重要的地位。
  
  (5)为了亚洲太平洋地区的稳定与实力均衡,重视维持以日美安全体制为中心的紧密的日美关系,认为它是绝对不可缺少的,是生死攸关的。
  
  (6)关于地区性的安全保障机构,正在把重点从整个地区性的机构过渡到以两国间的军事援助体制为中心的机构上来。
  
  (7)美国对南亚政策的基本方针是下述三点:①承认印度次大陆的现状;②支持主张由当事国协商解决的西姆拉协定;③反对由大国控制。
  
  (三)印度支那复兴援助问题
  
  美国政府已经阐明了这样一种态度:“联系到整个协议,准备着手实施经费达七十五亿美元的大规模五年计划。”还有,由于基辛格助理访问河内而同意设置的“美国、北越联合经济委员会”已就复兴援助问题进行了协商。不过,美国议会强烈反对援助北越,据认为,其具体设想尚未确定。美政府有关人士关于这一点的发言集中在下述四点上:
  
  (1)对北越的复兴援助是“为了和平的投资”,为加强东南亚的稳定的和平前景而提供援助资金,这在适当界限的范围内有利于美国。
  
  (2)援助形式是多边援助比双边援助好,不是美国主导型,而是以多国间协调型(和其他国分担经费)为可取。
  
  (3)走向北越复兴活动所需要的前阶段是确立基于“协定”的稳定的停战。
  
  (4)印度支那复兴援助,包括对东南亚国家的经济援助在内,与其说美国,不如说日本更应该具有巨大的作用。期待日本在这方面起到极为重要而巨大的作用。
  
  (四)对日关系
  
  对日政策的基本想法集中在下述几点:
  
  (1)日美关系不单纯是日美安全条约对象国这种关系,而始终是把它放在盟国关系这一不可分割的位置上。
  
  (2)认为日美安全条约是美国旨在对日本和亚洲的其他盟国履行防卫义务的,是亚洲安全保障的拱心石。不过,从其军事侧面来看,开始出现了更加重视政治经济侧面的倾向,把紧密维持以该条约为中心的日美关系作为美国亚洲政策的基轴。尤其是评价说日美安全体制也有助于加强日美两国外交上的地位。
  
  (3)关于日本在亚洲的作用,认为为了亚洲地区的稳定,最重要的因素不是日本在军事方面的作用,而是经济力量和以经济力量为基础的将来在政治方面的领导力。
  
  (4)美国贯彻这样一种逻辑:它对盟国日本和自由主义国家担负着主要的安全保障方面的责任,而其维持安全保障能力的基础则是经济力量,所以,日本应该协助美国经济健全化。
  
  (5)关于日本的防卫力,认为需要改善防卫体制,特别是增强针对常规战型的攻击的防卫能力。
  
  (6)对日贸易收支大幅度不均衡的继续存在,美国已超出容忍的界限,认为已把紧密的日美关系置于危险的状态。要求日本政府在这方面尽快地采取相应的办法。
  
  二、中国的亚洲政策
  
  (一)现阶段的中国的对外政策
  
  中国的对外政策建国以来是一贯的,这是以下述三根支柱作为基调的:(1)加强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团结;(2)支援各国人民的革命斗争;(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在现阶段,中国的对外政策是以反对美苏、尤其是反对苏联的反超级大国的斗争为中心,企图建立以中国为中心的、对抗美苏的国际统一战线,主张所有国家平等,自命为站在第三世界一边,减缓对很多国家的民族解放斗争的支援,增进国家间的友好,就是把基于以这些为目的的五项原则的和平共处外交作为最大的重点加以展开。
  
  (二)中国的亚洲政策
  
  亚洲国家也正在认识到美中接近后中国所表现出来的灵活而现实主义的外交。首先,对反政府势力的支援,曾多次表明这样一种见解,即这是各国的内政问题,那个国家的革命是那个国家的人民本身来解决的,采取什么样的政体也是各国人民自己决定的,并且,中国保证决不输出革命。还有,对华侨也呼吁说,“希望遵守居住国的法律,为同中国的友好做出贡献”。
  
  中国在东南亚所追求的是建立广泛意义上的友好关系。而对东南亚国家联盟提出的独立、民主、和平的中立化设想,很早就表示赞成。不过,由于各国对华态度未必一致,所以,中国现在总的态度似乎是“不骄不躁,看事态的发展而予以处理”。然而,在东南亚,中国对南越临时革命政府和柬埔寨的西哈努克政权的支持却是强有力的。认为前者是“越南南方人民的真正代表”,认为后者是“柬埔寨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强烈地采取了完全否定朗诺政权的立场。
  
  三、苏联的亚洲政策
  
  (一)亚洲集体安全保障设想
  
  苏联的亚洲政策的基本原则是由亚洲集体安全保障设想集大成的。
  
  苏联有关亚洲集体安全保障设想的主张显然是有起伏的。从苏联强调亚洲集体安全保障设想的时期来看,最初提倡是在达曼斯基(即我珍宝岛——本刊注)事件之后不久,第二次是尼克松访华之后,第三次是田中访华之后,今年则是在签署越南和平协定之后。虽说苏联一再强调亚洲集团安全保障设想不是企图包围中国,但从上述的苏联对亚洲集体安全保障设想的主张的经纬来看,亚洲集体安全保障设想的背后是强烈对抗中国的意识和要适应围绕着中国的力量对比的变化这种强烈的意识在起作用,这是不容否定的。
  
  自从六九年提倡亚洲集体安全保障设想以来,亚洲国家没有做出积极的反应。何况在中国针锋相对地表示反对的目前,一举实现亚洲集体安全保障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苏联后退一步,从七一年开始借助于和一些国家建立两国间的安全保障体制的办法,达到实现亚洲集体安全保障设想的目的。例如,苏联—埃及友好合作条约(七一年五月),苏联—印度和平友好合作条约(同年八月),苏联—孟加拉国和平友好合作条约(七二年三月),苏联—伊拉克友好合作条约(七二年四月),这些条约都包含着苏联主张的亚洲集体安全保障设想的原则。并且可以清楚地看出,苏联希望同叙利亚、伊朗和日本也缔结这类条约。
  
  苏联海军向印度洋扩张是从六八年春天苏联太平洋舰队司令阿麦利科上将亲自率领舰队友好访问印度洋沿岸国家时开始的。其目的有如下三点:(1)与英国工党政府到七一年全面撤退英军计划相关连,使本国势力打入真空地带;(2)关心中东的油田地带,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而建立跳板;(3)为遏制中国向东南亚扩大势力,从海洋上密切和亚洲国家的关系。
  
  据美国国务院人士讲,印度洋上的苏联舰队平时是由十二——二十艘(导弹巡洋舰,导弹驱逐舰,油船,登陆艇和潜水舰)组成的。但即便向印度洋派遣十艘或二十艘中小型舰艇,在军事上控制印度洋,应该说也是不可能的。因此,可以认为,苏联海军向印度洋扩张的目的是企图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接近面临印度洋的许多发展中国家或作为东西方两阵营连接点的国家,并设法扩大其势力范围乃至增大影响。
  
  (二)制约条件
  
  制约苏联亚洲政策的主要原因,也就是妨碍它实施亚洲政策的主要因素正在增加。
  
  首先,中苏对立关系给苏联的内外政策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其亚洲政策也不例外。看一看现在的中苏关系,显然在恶化。只要中苏的大量的兵力部署将来不发生某种变化,中苏的缓和是不可能的。在七十年代后半期,直到中国具有核抑制力量为止,来自苏联方面的预防战争的可能性恐怕不能说绝对不存在。
  
  在三极外交时代,出现了制约苏联亚洲政策的新因素。
  
  最后的制约因素是国内问题,尤其是经济问题。眼下,苏联经济本身似乎没有什么灵丹妙药来挽救工业生产的萧条。唯一的挽救办法是从先进工业国引进借助于信用贷款而完成的技术,以此来提高生产。苏联近几年来已采取这种政策,截至七一年年底,同西欧国家和日本缔结了共计二十五亿美元的贷款合同。从七二年开始,加上美国的投资,苏联得到先进工业国家的贷款将达到庞大的数额。另一方面,为了偿还这些贷款,除了出口原料以外,别无他途。因此,开发西伯利亚天然资源对苏联本身来说也是不可缺少的。
  
  (三)今后的前景
  
  自从六六年发表塔什干宣言以来,苏联正积极地向中东、次大陆和东南亚扩张。苏联向中东扩张追求石油和天然气等经济目的色彩很强烈,而向次大陆和东南亚扩张则带有强烈的意识到中国的政治性质。文化大革命中,苏联对这些地区采取了垄断性的扩张形式。可以认为,与三极外交和多极化外交相关,苏联向这些地区的扩张将来会愈发困难。
  
  据认为,中国登上国际舞台,给在地理上接近中国的周围国家将造成巨大的心理影响。而且,恐怕也可以说,这种影响已经表现出来。例如,虽然苏联由于印巴战争的结果而在印度确立了牢固的地位,但最近印度的态度却是不惜牺牲国家利益也不向苏一边倒,而希望和中国改善关系,并且不希望苏联海军在印度建设基地。锡兰一贯是采取亲苏路线的,但现在班达拉奈克政权则是亲华的。六九年九·卅事件以来,苏联断绝了对印度尼西亚的经济援助。后来,苏联努力恢复经济关系,七○年八月签署了有关延斯偿还苏加诺时代的七亿五千万美元贷款的协定。但是,从那以后,两国间的经济谈判没有进展,在七一年年底,苏联提出继续援建芝勒贡钢铁厂,而最近印度尼西亚却拒绝了,正在谈判以荷兰和澳大利亚公司合办的方式来搞第二期工程。总之,这种倾向今后在其他的东南亚国家也将表现出来。
  
  原载《参考消息》,出版日期:1973.07.24


上一页 本月目录 本年目录 总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