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朝日新闻》报道:《在中国西北旱区的见闻》
[1973年06月]
日《朝日新闻》报道:《在中国西北旱区的见闻》
【本刊讯】香港《大公报》六月十七日译载日本《朝日新闻》记者吉田实的一篇报道,题为《在中国西北旱区的见闻》,摘要如下:
也许是大陆性气候的原因,在中国五月下旬六月初已经好象是东京盛夏天气了。记者到中国的革命圣地延安、南泥湾和曾经有十一个朝代建都的古都西安访问,对广大中国的这一部分,只是走马看花般地旅行一遭。尽管如此,对于这个国家古代历史的一面,和她的新的革命的珍贵足迹增加了不少了解。但是使记者这次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这里和日本不能比较的黄土地带的严酷的自然条件。去年以来雨量就稀少的中国北方和西北地区,今年明显地遭到严厉的旱魃袭击。农民们正认真对这些大自然的不利条件进行挑战,他们依靠自力更生的精神,克服着山积一般的各种障碍。这是我第一次在中国国内旅行,充分的感受到“愚公移山,改造中国”的力量。
从北京乘飞机向西南飞行,目的地是山西省省会太原。眼帘下方出现的,是广袤的一片片的田地。一块块、一片片分隔整齐,耕作得非常细致。我不由想起了在地面访问一些人民公社时,那些勤勉农民的面貌。
但是在黄河流域的河道,散处的贮水池很少。中小河流几乎都暴出了河床。在北京,进入今年以来,比较象样的下雨只有一天而已;其余有两天只下了程度上只是湿了地面的小雨。
趁着在太原机场休息时,记者在周围蹓跶了一遍。地面到处是赤黄色的土,—经捏握就唏唏沙沙地变成细沙,异常干燥。和当地的一个似是农民干部的人谈起来,他说:“今年雨水非常少。”山西省的雨量每年平均六百公厘,但是去年一年仅得一半也不够,即降雨量不足三百公厘。今年和去年差不多。
“现在革命委员会正采取对付旱魃的措施,按照昔阳县的大寨大队的艰苦奋斗的精神与旱象搏斗,地下水的全面利用一定要全面的检讨。”
拥有中国可以说是最恶劣的自然条件,然而平均亩产连年达千斤以上的全国农业模范大寨大队,就在山西。但是我从农民们的脸上看来,看不出有忧虑的表情,是什么使他们会这样坚定呢?是农民组织化、发扬集体经济优越性的人民公社政策,在现在的中国大陆坚如磐石般地稳定下来了。
“要是在解放前,象这样的大旱,早就发生了严重的饥馑,骚动也会起来了。”这个农民干部笑嘻嘻地说。
从太原飞延安的途中,从机窗里望出去只见沿途土地都是黄土层的山,一道道深谷把它们分裂开来,山头上几乎没有树木,但仔细看看,看得出在一座座小山丘上种着麦子。
据延安地区革委会的人说,“这一带的谷物收获量每亩一百六十斤”。在北京近郊,平均亩产也有六七百斤,长江流域和珠江三角洲亩产突破千斤。陕北的自然条件当然无法和上述地区相比,而且山地多,需要付出更艰苦的劳动。拿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规定各地区单位面积产量目标,这个地区属于“黄河以北”,是五百斤。如果这样的话,延安地区的农业看来还是停滞的。不过看到延安南郊的南泥湾还是有希望的。山腹山顶种满了果树和杂木,虽然成活率不很高,但证明这里附近的土壤是可以造林的。山顶植林,山坡植树,山麓到平原造田。这一来不就可以造成抵抗水害、干旱的农业体系了吗,而且在下游地区可以阻止土壤的流失,从而河床也就不会升高,对黄河的水变为清澈也有好处。麦秸和玉米的茎不用于燃料,任其在土中腐烂也就增加了有机肥料。
令人高兴的是,在延安的人民公社会见了来自北京中学的三名知识青年。一九六九年二月,他们在文化大革命中自愿来到延安落户,已经四年三个月了。他们的父母是国务院直属机关的干部,有的在北京市体委或邮政局工作。
他们三人几次被当地革委会推荐进大学深造,但他们都婉拒了。他们誓愿“要在这里的地上劳动、成家、接受农民群众再教育一辈子”。他们把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用来制造改良的脱谷机,研究制造“五四○六菌肥”。据他们说,从北京下放到延安的下放青年数达三万人,其中有些人中途跑回去,但也有不少人被调到省或区当干部,也有的做了教师,还有不少人做了“赤脚医生”。
从他们爽朗的表情看来,使人深刻地感受到七亿中国人民从事的教育革命的远大理想。
离开延安时,引导我参观的延安革委会的干部说:“象这样的青年们,在中国已经不是罕见的了。”另一位老农民说:“这些青年年纪还轻,今后还要经过很多的锻炼。”说时充满皱纹的脸上露出了愉快的笑容。
位于渭河流域的古都西安,比山西和陕北的土地肥沃得多。我们在饱览这古代文物的宝库、名胜古迹之余,也抽空到人民公社和工厂去参观访问。
作为西安地区典型先进单位的渭南县的一个人民公社,是我们访问的对象之一。这个公社的一位大队革委会主任迎接我们。他是全国农业劳模。在旧社会,他住的破屋晚上看得见星星,喝的汤照得出自己的脸。小时他的父亲生病被地主解雇后,他就行乞过活,弟弟作为劳动力抵押给人家,两个姐姐卖给别人。这个生产大队由五个自然村组成,虽然有渭河流域,自然条件比延安为佳,但解放前的小麦亩产不过百斤。五八年大跃进和成立人民公社后亩产上升到五百斤。文化大革命开始的一九六六年以来,亩产突破了一千斤。现在正在试验种水稻,计划两三年后亩产粮食上升到一千五百斤。
这里自去年以来到今年也碰到同样的干旱,但是记者看到即将收割的小麦,穗粒饱满得令人惊异。各个重要地点都开掘了深入地下八十公尺以上的水井,用柴油机将地下水抽出来。这一点和北京郊区的人民公社一样,一个干部有信心地说:“今年就是全年不降雨,我们也做了充分的准备。”
这个大队对前途充满了信心,理由之一是他们通过不断的科学实验。就拿这次成熟在望的小麦来说,就是用中国和阿尔巴尼亚的麦种交配而成的新品种,具有强烈的抗旱力,收获量大,而且麦茎坚实不易倒伏。他们还对有机肥和化肥的混合率进行了各种各样的试验。现在的阶段是以自制有机肥为主,这固然是因为化肥的量不足,但土壤本身的改良和增进肥沃化,是不能缺少有机肥料的。
“我们虽然做了很大的努力,但还是不及自然条件恶劣的大寨。靠‘老天爷’的农业是不行的。我们如果不在现有自然条件下自力更生并依靠集体的智慧的话,就不能战胜自然。”
这位大队革委会主任作了这一番谈话。这个大队也有从城市来的知识青年。和在延安会见的一样,他们都很爽朗。虽然还有困难,但是我感到这个国家有着光辉的前途。
原载《参考消息》,出版日期:1973.06.21
上一页 本月目录 本年目录 总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