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国际贸易》周刊报道:《中国机械工业的方向发展》
[1973年06月]
日本《国际贸易》周刊报道:《中国机械工业的方向发展》
【本刊讯】香港《大公报》五月二十二日译载四月三日日本《国际贸易》周刊的一篇报道,题为《中国机械工业的方向与发展》,摘要如下:
解放前的中国机械工业,极其贫弱。仅仅在沿海城市,有一些修制小型电气机器、旧式车床的工厂。那时,必要的机械设备,有百分之八十是依靠外国输入的。所以今日中国的机械工业,全部是解放以后建设起来的。
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九五三年至一九五七年)期间,中国的机械工业,重点投资是在大城市建立工业基地。生产额的每年平均增长率为百分之三十四点六,在各产业部门占了第一位。当时的机械设备自给率是百分之五十五,成为后来发展的基础。
进入第二个五年计划(一九五八年至一九六二年)期间,一九五八年、五九年是“大跃进”时期,在进行建设近代化、大型机械工厂的同时,也在地方上建设一千座以上的中小规模机械工厂。这就大大改变了机械工业的分布,加快了内陆地带的机械工业的发展。
全中国机械工业的生产额,其中,内陆地区所占的比率,一九五五年是百分之二十五,到一九五八年增为百分之五十一。
一九五八年全国机械工业生产额,比前一年增加了百分之一百六十。五八、五九年的机械设备自给率,已达百分之八十左右。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初期,重要的大型设备的设计、装备,不少方面要依靠苏联。此后,在“大跃进”的过程中,颇多的大型设备可以自力设计。许多地区出现了中国自制的最新式的大型机械设备。
一九六○年,中苏关系恶化了。苏联的重要器材设备不再输入中国,苏联专家撤退,更由于中国遭遇特大自然灾害,以及由于一部分工作的缺乏经验等原因连在一起,以致工农业的生产失去均衡。此后有一段是经济全面调整的时期。然而,即使一般重工业与基本建设的规模被缩小,为加强支援农业与工业基础的机械工业,仍然作了重点的扩充,生产额也不断增加。
刻苦奋斗的调整政策获得成功。从一九六六年起,进入第三个五年计划,这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化大革命虽然给生产方面带来若干程度的混乱,但是通过文革,彻底地打击了修正主义,使全国每一个人真正认识到“抓革命,促生产”的意义。这与生产方面一时的、局部的停滞,作为比较,是具有巨大的历史意义的。文化大革命激发了全中国人民的革命热情,坚定了执行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信心,一九七一年开始的第四个五年计划是据此而产生的。
一九七一年开始的第四个五年计划的主旨,是根据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自力更生”为主,“两条腿走路”,在地方上,赶快建立比较独立的工业系统。
第四个五年计划的全部内容,虽然没有发表,但是,通过了文化大革命,使上述的主旨,成为坚定而明确的方向。不仅如此,而且也将是更长期的基本方针。
从这个观点出发,第四个五年计划,是以机械工业为重点,为“两个基础”服务: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即农业服务;为以引导发展农业的工业基础,即钢铁工业服务。就其产品而言,应该是侧重于制造、发展农业机械与矿山冶金机械设备。
由于职工们的阶级觉悟的高涨,自觉的发挥了劳动创造性,中国可以使用小的机器制造大而新的机器。所谓“蚂蚁啃骨头”的方法,被称赞为中国机械工业的重要技术革新;如今,在中国的机械工业广泛采用。
作为第四个五年计划的重要支柱的地方工业,其建立与推进,意义不仅是为了备战、备荒、为地方的人民服务,而且也在于根本上要动员全部地方的一切积极性,调动其潜力;与此同时,使工业与农业结合,有步骤地分阶段地消灭两者之间的区别与差距。是以这样的长期的雄心壮志为构想的。
机械工业方面,在文化大革命中,拖拉机制造厂、大型农业机械厂、农用动力机械厂,都进行了扩大建设。根据第四个五年计划的基本方针,如今把大型工厂与地方中小工厂,组成为农业机械的生产网与修理网,这是当前的重要课题。
第四个五年计划的第一年——一九七一年,全国的百分之九十六的县,建立了农业机械修理厂;在二十几个省、市、自治区,能够生产小型拖拉机与动力机械。一九七二年,这种制造网与修理网比前一年更为紧密,以拖拉机而言,实现了大修在本县,中修在公社,小修在生产队的目标。
广东省的中山县是先进的例子。在全县,直接为农业服务的县营工厂、操作场,共达一百七十多个,制造着发电机、变压器、电动机、灌溉设备、拖拉机的配件、脱谷机等等三百三十多种的成品。与文化大革命之前相比较,品种跃增五倍。
中国机械工业的另一重点是,支援钢铁工业,制造矿山冶金工业所需的机械设备。今日中国的机械工业,已经能够为采矿、选矿、输送、冶炼等等各种矿冶工业,自主提供设计,甚至为各种矿山、煤矿以及钢铁联合企业提供一切设备。
但是,比这些更大的特征是,以地方工业体系为中心,在各地兴办了地方的钢铁、煤炭、化肥、水泥以及机械(包括农械)的中小型工业,亦即“小五金工业”。
虽然由于中国不曾公布生产的实际总值,不能正确了解中国的生产的全貌,但是据说,第四个五年计划的第一年——一九七一年的实绩,比前一年增加了百分之十。
一九七一年的机械工业总生产额,比前一年增加了百分之十八。其中,农械总生产额比前一年增长了百分之二十一,拖拉机、小型拖拉机、内燃机、插秧机等等,生产量达到了最高的纪录。冶金设备的总生产额比前一年增加了百分之二十四点七,矿山设备增加了百分之六十八点八。这些都加速了整个机械工业的生产率的上升。
根据另一资料,一九七一年的机械工业的总生产额,比一九五七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最后一年)超过十二倍。矿山、冶金、石油、化工、发电的各种设备,以及大型拖拉机的生产量,比一九五七年扩大了三点四倍至十九点五倍。
这些发展,当然不仅是量的增加,还由于新的品种的出现,产品质量的提高,生产技术的进步。
若干种的产品,可以显示最近的中国机械工业的先进技术水平。例如武汉钢铁公司的大型高炉,大型LD转炉,冷间钢板压延机,十二万五千瓩的大型双水内冷发电机,六千马力液力传动柴油火车头,一万马力大型低速船舶用的柴油机械,中深度的石油钻探机,大型研削机,高精度的电流变压器,等等。
中国正以尽可能快的速度,建立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工业,并为此而不断奋斗。中国的建设工作是以自力更生为其中心目标。重要的原料,重要的设备,主要的技术,如果不是自力生产、开发,那就不可能有独立自主的工业系统。但是,这与中国发展国际贸易决不矛盾。自立更生的原则与国际贸易的发展,是互相关联而又可以并行的。
尤其是机械工业。上述的重要机器、设备,中国自己虽然可以生产,但是为了学习世界先进水平、追上世界先进水平,为了贯彻自力更生的原则,为了补充一部分紧急必要的装备、缩短建设的时间,输入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机械、设备、技术,仍然是必要、有利的。对此,中国在事实上也正采取积极的态度。
由于自力更生原则的确立与贯彻,而且已获巨大成果,对于学习世界最高水平的产品,中国的要求也愈来愈大。同时,把输入的产品,使用、批判、改造、然后创制,这样的方法,对于自力更生也将大大增加营养与消化力。
中国有了自力更生的建设成果的增长,就有充裕的资金输入紧急必要的补充的材料与设备。由于输入量的增加,也可以减少自力更生的某些不利的情况。
这样看来,中国以自力更生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是发展、保证平等互惠的国际贸易的重要前提。因而,在今天的日中贸易中,占着相当大的百分率的日本机械设备的输出,必将随着今后中国的机械工业的快速发展,而愈益活跃。这些机械设备,在中国方面是根据上述的方向,用于社会主义建设,因而要求全部应该有最高的水平。
原载《参考消息》,出版日期:1973.06.16
上一页 本月目录 本年目录 总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