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七十年代》刊登寄自美国麦迪逊城的通讯
[1973年05月]
香港《七十年代》刊登寄自美国麦迪逊城的通讯
《麦城“中国日”记盛》
【本刊讯】香港《七十年代》杂志四月号刊登夏田二月十日寄自美国威斯康星州麦迪逊城的一篇通讯,题为《麦城“中国日”记盛》,全文如下:
在隆冬的一个周末,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学生中心南馆的大门,悬挂着一块写着“中国日”中英文字样的大布幕,这是威大有史以来首届举办的节目,主办的单位是美中人民友好协会麦城分会和威大学生中心。这个筹备了半年深获各界人士支持的集会,分为展览、电影、演讲、讨论和叙餐等项目。
进入场馆,最耀眼的东西是那二十英尺长的横幕,在红布上用黄漆写着“美中人民友谊万岁”。展览间设在窗明几净的侧廊,沿墙张挂着分类的新中国人物图片,包括工农牧业、建设、人物、生活、考古、文化和科技新发展等。对墙一角摆着一排桌子,坐着工作人员,替来宾解答询问,介绍新中国各方面的实况,销售书册、新手工艺品,和即席绘画示范。
来宾很拥挤,从早上九时到黄昏六时,络绎不绝。
年青人喜爱看图片展览和书册,观众里面,有一群大抵看过沈阳杂技的,当他们发现中国文娱生活中转碟表演的图片时,手舞足蹈,眉飞色舞的表情,真是乐极了。有几个满十岁的小孩子,一手拿着冰淇淋,点着头,看中国儿童生活的彩图——图片里是一群天真烂漫的小孩子在围坐唱游,他们边看边说,忘了冰淇淋从指缝里流下来。参观的妇女,对中国女界的新生活,颇寄以钦羡的眼光,看到铁姑娘在高空带电作业的照片,仿佛她们脸上也闪耀了神采。场馆另设保姆室,这是家庭主妇最称意的。保姆室里面,当值的阿姨笑咪咪地细心教孩子们绘画和唱游;午后四时,这班未来的画家推出他们的集体创作——那是一张大白纸,里面有房屋、太阳、烟囱、马路、树林、河水,有唱歌跳舞的小孩子,更有猫、狗和一只小小的熊猫。
接近黄昏,上了年纪的来宾人数也越来越多。有的看图片、看绣画、看剪纸、看陶瓷、竹画,多聚精会神,有的托着眼镜,把腰弯得很低很低,象在寻找一些失落的东西,在发掘一些新生的事物。室内的小销售站,整天都忙着做生意,剪纸、铁线画、邮票、瓷器和英文书册都抢购精光;较贵重的成品,是先交易,待展览周完后才送货。迟来的,只有期待下一年的“中国日”。也有到询问站预定的、报名参加友协的、索取资料的、捐钱赞助的。有一位老太太跟工作人员这样说:“我可以捐一些钱支持你们的工作吗?我太老了,做不了甚么东西,但是我很愿意做一点有意义的事。”
电影是早晚放映一次,叙述中国解放战争的纪录片,参观的人很多。午间的座谈、演讲和讨论,在南馆大堂和食堂外廊依次分别进行,介绍中国外交、解放军、工业、妇女和教育各方面的问题。
每个演说,参加者总在百人以上,其中工业和妇女生活等专题讲述,认识最深入,主讲者是底特律(美国工业名城)的一对劳动者夫妇,他们把中国之行,与中国工人和妇女界接触、生活在一起的亲身体验引述出来,说明中国当今劳动男女的新精神面貌。
晚膳是一个大盛况,原定三百人大宴,在一百多、二百后来者的恳请之下,无法不配加席位,这样热闹的宴会,中国大学生中心南馆未之多见。据说,厨子的菜单,是由中国留学生著名烹饪手供给的。
晚膳后是“中国日”的压轴戏——邀请《翻身》等书的作者韩丁讲述文革期间中国大学、工厂、农村的经历。为了容纳更多慕名而来的听众,选定人文大楼的演讲堂进行。
当晚,开会前十分钟,偌大的讲堂已满座,后来者只有逐级坐在梯间,坐在行人道上,和攀在进口处扶手上。还有二十余人挤到讲坛上,把韩丁围在核心。整个讲堂,挤得水泄不通,大大超出了原先八百名听众的预算。这种罕有的热烈场面,忙煞了威大学生的摄影采访记者,她被拥塞在场中只能用长镜头的摄影机不断猎取特写。
韩丁劈头第一句便指出中国文革的意义比解放战争伟大而长远,它从实质与内容上,消灭了残旧资产阶级思想遗留下来的意识形态,采取了保证无产阶级政权不变色的必然措施。韩丁同时说明,在他看到的大学、工厂和农村生活中,文革的影响无孔不入,因为它是进步史上新的一页,需要经过群众们无数次实际的探索,才能在各新生事物里找出较正确的途径。这过程中曾经走过好些冤枉路,但总方向是肯定的。
韩丁老先生的讲话,在历时五分钟震耳的掌声中和听众站立致意下结束;其后还有半个小时的答问,都在亲切关心的气氛下进行。到老先生将要离去时,还有很多听众,一窝蜂地簇拥着他,希望他解答他们一些未及发问的个人问题。
“中国日”对麦城人产生了很大的启示,它成功地给出自内心要求的美国人讲解了一节关于中国的入门课。夜静的归途上,留学生往往扪心自问,是不是还要让外国人更关心自己的祖国呢?
原载《参考消息》,出版日期:1973.05.02
上一页 本月目录 本年目录 总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