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本月目录 本年目录 总目录 下一页

字号:        

《东京新闻》文章:《莫斯科定睛注视中国访日团,陷入焦急和疑虑的漩涡》 [1973年04月]

  

  《东京新闻》文章:《莫斯科定睛注视中国访日团,陷入焦急和疑虑的漩涡》
  
  【本刊讯】日本《东京新闻》四月十四日登载了它的特派记者高桥在莫斯科写的一篇文章,题目是《莫斯科定睛注视中国访日团,陷入焦急和疑虑的漩涡》,摘要如下:
  
  “中国代表团访问日本的真正意图是什么?为了加强两国人民的团结吗?还是要扩大反苏的宣传介入日本的内政,阻挠促进日苏改善关系?”——这是塔斯社评论员科尔尼罗夫这样写的。苏联对中国代表团访问日本的反应是如此充满着疑虑和敌意。
  
  科尔尼罗夫的文章还指责说,中国代表团访问日本同日苏关系的发展毫无关系,而中国却抓住种种机会“为了利己的目的”,反对国家关系正常化,企图播下对立和不信任的种籽。
  
  克里姆林宫显然认为廖承志一行访问日本是要给田中—勃列日涅夫交换亲笔信而迅速高涨起来的日苏关系泼冷水,把东京的注意力紧紧地牵向北京这种中国外交策略的一环。实际上同因领土问题处于停滞状况下的日苏关系相比,克里姆林宫对去年田中访华到今春首任驻日大使陈楚赴任,日中关系突飞猛进的迅速转变,已经隐藏不住自己的焦急情绪。赤裸裸的对抗意识正当这个时候,却收到了求之不得的田中亲笔信,信中提到,(1)要同政治问题分开,对开发西伯利亚积极合作;(2)要促进和平条约的谈判;(3)准备年内访问苏联。所以对苏联来说,的确是适时的摆渡船。苏联当然报之以“欢迎”田中首相的“向前看的姿态”的勃列日涅夫复信。而且正当陈楚大使赴任的时候,把勃列日涅夫信交给日方,毫不掩饰对中国的对抗意识。
  
  看看苏联报纸对田中—勃列日涅夫来往的信大张旗鼓的报道态度,可以鲜明地看到苏联得意洋洋的神气,就是想借这次交换亲笔信这块垫脚石,一鼓作气掀起日苏亲善的热潮,以求再次夺回去年被中国抢去的接近日本的主动权。因此,对于廖承志代表团试图挫其势头的访问日本总感到有些生畏。当然,苏联方面也计划不久就派负责亚洲事务的外交部第一副部长费留宾去日本。没有王牌的苦恼然而副部长费留宾在人望这一点上也远远赶不上廖承志,如果要对抗,就必须派遣接近勃列日涅夫总书记的党的政治局委员一级的大人物。然而既没有像廖承志那样在日本有名的要人,又没有已经引退的前副总理米高扬那样的王牌。这是克里姆林宫的苦恼根源。而且现在外交部长姬鹏飞的访问日本也接着提到日程上来了。苏联内心深切感到作为秋季田中首相访苏以前的填空,有必要演出制造日苏接近印象的政治上的大事。“北方领土”也是难处目前为了同中国对抗,慌忙派大人物去日本的表面行动还看不到,但是苏联迫切希望至少原定七月在莫斯科召开的日苏经济联合委员会会议有日本的实力部长出席。因为这就是对苏联梦寐以求的,日本政府认真承担开发西伯利亚义务的最好证据。
  
  为了要同中国拔刀相对,苏联还有一个难处。这当然就是“北方领土”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日方有国民同意归返四岛的标准,也有中国的热烈声援,也有美国的默默支持。然而苏方连克里姆林宫里都似乎可以看到从“主张归还齿舞、色丹两个岛的一九五六年日苏联合宣言中已经解决”(《远东问题杂志》)这条最难接受的线经过“两个岛和安全捕鱼,国后、择捉要继续审查”(东欧共产党人士语)这个折衷线到“归还四岛”(外务省高级官员语)为止还有些松动。
  
  当然,在苏联方面来说,最好是按照“不改变战后边界”的基本路线来解决领土问题,缔结和平条约或不使用武力条约。苏联的宣传机构抓住田中亲笔信第一次表现出未必把解决领土问题作为缔结日苏条约的前提的灵活姿态这件事,想要散布“日本在领土问题上已开始采取‘现实主义的态度’”这种印象。其背后包藏着克里姆林宫要胡乱地把田中首相搞成“亚洲的商标”的意图。
  
  当然,日本不是西德,并且以中国为台风眼而流动的亚洲和在政治上明确地争取维持现状的欧洲不相同,这一点苏联是理应知道的。因此,苏联正在拼命企图阻止中国的影响扩大和在将要退却的美国后面挤进亚洲,并且企图把日本当作它为达到这个目的而利用的杠杆。
  
  原载《参考消息》,出版日期:1973.04.19


上一页 本月目录 本年目录 总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