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本月目录 本年目录 总目录 下一页

字号:        

海卡尔文章:《东方红-------中国概观》 [1973年02月]

  

  海卡尔文章:《东方红-------中国概观》
  
  【本刊讯】埃及《金字塔报》二月十八日刊载该报主编海卡尔撰写的一篇关于他访华之行的文章,题为《东方红——中国概观》。摘要如下:
  
  东方红是一句中国话,意思是东方是红的。这是中国人造卫星在一九七○年绕地球转动时发出的呼号,当时八亿中国人民从收音机上全神贯注地倾听来自外层空间的这个讯号。相互矛盾的印象
  
  在我启程前往中国之前,我设法了解那些在我之前曾去过那个国家的人的印象。这些人相互间十分矛盾的印象使我感到惊奇。
  
  其中一个人,即埃及卫生部长马哈茂德·马赫福兹热情地告诉我说,“你将发现那里是伊斯兰早期的道德严格的社会。没有人说谎,没有人盗窃,没有人听天由命。”
  
  我应当说,我发现这种中国社会的理想的现象是很普遍的。
  
  和我同行的一个人——《金字塔报》政治和战略研究中心的国际关系专家把他的访华观感归纳为这几句话:“任何人都不能对中国漠然视之。因为它迫使你不能不正视它,不管你赞成还是反对它。”
  
  英国外交大臣霍姆对中国有着客观的看法。
  
  我最近访问伦敦期间有机会读到他在访华之后向内阁提交的一份报告的一个段落。
  
  霍姆外交大臣说,对于全世界来说,密切注意中国的独特的经验是很重要的。这是一个在取得进步方面致力于完全依靠自己的国家,以致他们不想为了给他们的工程项目提供经费而向别国借钱。惊人的高潮
  
  当我结束了访问从广州乘火车去香港时,我不禁向自己提出了我最初向在我之前访问中国的其他人提出过的一个问题:“你对中国的印象如何?”
  
  我脑海里马上想到的回答是,中国最突出的特点是它的惊人的高潮。我认为有一种推动中国前进的巨大和无限的力量。这是由不同的因素组成的无疑是由八亿人民构成的向着一个明确目标前进的力量。
  
  在人们问到中国人民的生活条件时我老实地回答说,每人都吃得饱,穿得暖,穿得体面,每个人都连续工作。甚至公社的老年人都有任务向儿童讲中国过去的饥饿、混乱、痛苦和受屈辱的故事,让后代永远记住这些故事。
  
  当我离开中国的时候我常常问我自己关于中国发生的非常奇迹般的事情的秘密。
  
  使用奇迹这个字眼使我回想起一九六四年我同已故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的一次谈话。当时他告诉我,要是没有苏联的援助,中国就会倒退到饥荒的时代。“他们会吸取教训的”。
  
  今天,中国有了原子弹和氢弹。但是,在我看来,原子弹和氢弹以及导弹并不是奇迹的证明。
  
  引起我注意的是别的东西。中国的生产量与日本的生产量相等。但是前者是八亿人的生产,后者仅仅是一亿人的生产。
  
  关键不在这里。日本的巨额生产一年消耗两亿四千万吨石油,而中国只消耗两千五百万吨石油。中国石油消耗量几乎和埃及的消耗量相等。但是差别是巨大的。这就是奇迹。工作、节约和秩序
  
  显然,在中国,人人都工作,这就是这个国家用等于埃及的石油消耗量生产出与日本相等的产品的原因所在。人力,这是关于奇迹的第一个秘密。
  
  关于中国出现奇迹的另一个解释是没有任何形式的浪费。在北京,《人民日报》负责人吴冷西请我到北京烤鸭店赴宴。
  
  这次宴会上用一只鸭子做了七道不同的菜。在宴会结束时我向主人指出,我们把整个鸭子都吃完了,除了羽毛以外,什么也没有利下。我希望不要让我们吃鸭毛。我的东道主郑重其事地回答说,烤鸭店把鸭毛卖给工业部门。
  
  关于奇迹的第三个解释是中国今天在走向未来的途中,生活组织得非常严密。可是,中国这种严密生活秩序的源泉是什么?在我回来后人们向我择出了这个间题。其中就有利比亚的卡扎菲主席。
  
  我认为,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守法的精神,它以孔夫子的实用主义的教导为基础,在中国社会中充分建立了奉公守法的秩序。明确的思想方针
  
  难道我过去感到有强迫命令或强行组织的任何情况吗?那当然。我认为中国在不伎用武力的情况下进行的这种惊人的改变以人力来说,是不可能的。但是我对此必须补充的一点是,中国的思想方针从毛泽东到一个集体农庄的普通工作者,都是完全明确的。由于意识形态十分简单而又切实可行,并且给了中国人很大好处,因此它获得成功。
  
  同时,中国领导人一直是进行身教的。毛泽东自己生活俭朴,毫不奢侈。
  
  由于这样,基层与最上层之间有完全的信任,不仅是对领导人的真诚感到信任,而且对其能力和明智感到信任。
  
  而且,由于长期的革命经验把党、人民军和政府融化成一个实体。最上层和基层之间的联系路线和语言仍然很强有力。
  
  我发现全体中国人都按毛的拍子的节奏行动,时而沉重,时而响亮。他是一位高明的音乐家。他不是曾经教过他的人民用十个指头互相配合地弹钢琴吗?
  
  原载《参考消息》,出版日期:1973.02.23


上一页 本月目录 本年目录 总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