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世界报》报道:美经济学家利昂蒂夫谈对中国经济的看法
[1973年01月]
法国《世界报》报道:美经济学家利昂蒂夫谈对中国经济的看法
【本刊讯】香港《新晚报》一九七二年十二月二十七日译载法国《世界报》关于美国经济学家瓦西里·利昂蒂夫于一九七二年九月份访华后在巴黎的一次讲演的报道,摘要如下:
利昂蒂夫印象最深的是,这个七亿到八亿人的国家,已没有了贫困。当人们想起“第三世界”的一些过度膨胀的大城市中那些饥饿的失业者的悲惨景象时,人们会感到,在这个最大的亚洲国家中竟然不见了贫困,就不能不感到惊奇。
利昂蒂夫说:“商店中充满着蔬菜、肉类、鱼等等,以及包括合成纤维在内的纺织品。在商店门口,人们看不见长龙。只有少数几样商品还受配给限制。”利昂蒂夫发现,在北京兑换美元,比在巴黎兑换美元还要方便。
他说,人们吃得很好,人人有工作。至少有十年了,中国没有发生过饥馑。平均每五次收成中,有两次是非常好的,两次是中等的,一次是灾难性的。采用中国古代皇帝的做法,中国政府在“肥牛年成”时积谷防“瘦牛年成”。但有一点不同,现在的做法是为了全国人民的利益,而不是只为了少数官僚。
利昂蒂夫的第二个深刻印象是:在中国,收入的等差很小。
据利昂蒂夫的估计,中国每人每年的平均收入约为一三○——一五○美元。他说:“对一个美国人或法国人说来,这样少的收入是无法生活的。”但是,如果不把它折成购买力,这个数字是没有意义的。利昂蒂夫以自行车为例:在作用方面,中国的自行车等于美国的汽车,人们可以乘坐它去工作,星期天可以乘坐它出外游逛,并可以运载物件,在中国,一辆自行车约值一百到一百一十一美元,等于两三个月的工资。
自行车不但减少嘈杂的声音和空气污染,而且还使人多做运动!
利昂蒂夫又接着说,在衣食方面,工资的购买力也是相称的;尤其是,物价不但平稳,而且甚至下降,就在他访问的时候,医药费降了一半。
他又说,比较各国人民的收入,由于没有考虑到各国内部财富的分配情况,其实是靠不住的。如果我们专门考察全世界的贫困情况,把每一个国家的最低收入阶层及当地购买力作一比较,利昂蒂夫认为,中国最低收入阶层的收入,可能名列前茅,超过日本,超过法国,甚至超过美国最穷困的阶层。当然,中国人民的工作是很辛劳的:每周工作六天,每天八小时,学校同大学也不例外。农业也是这样,而据利昂蒂夫估计农村人口占全中国人口百分之八十。科技也还很落后,中世纪的。推行现代技术(化肥、拖拉机)比较缓慢谨慎。接受了农村高炉的失败经验,农村中的工业活动也很谨慎。但是,这些活动的意义是重大的。我参观的离上海二百公里的一个公社,小工业(编篮子、肥料、农业机械、电灯泡)占全部使用劳动力的百分之二十五,占全部生产收入的百分之五十。
利昂蒂夫认为:“当然,这种活动如果放在城市大工厂中进行,收入将增加更多;但把它移到农村,可以防止农村人口外流。以工业去接近人力,而不是以人力去就工业。这是一个合理的措施。”
这样,人们看到中国发展的合理性:充分利用劳动力的粗重技能,使当地的劳动力充分就业,并节约投资。人们知道,不少“第三世界”国家所采用的方法刚好相反,投资额要大得多,构成了这些国家出现大量失业的原因。中国的方式,不只是为以后的一代人利益,而且也为了当前的一代人的利益。
无疑,在利昂蒂夫看来,这也是中国的成功的一个基本原因。在古巴,为了要求工人作出超出寻常的努力,当局作出了大量的诺言,但无法兑现。在中国,他们并不追逐超出寻常的成绩,也不追求幻想;但凡是作了诺言,却一定兑现。
原载《参考消息》,出版日期:1973.01.12
上一页 本月目录 本年目录 总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