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本月目录 本年目录 总目录 下一页

字号:        

日《产经新闻》社论:《转入对华 外交的西德》 [1972年10月]

  

  日《产经新闻》社论:《转入对华 外交的西德》
  
  【本刊讯】日《产经新闻》十月九日发表一篇题为《转入对华外交的西德》的社论,全文如下:
  
  西德同中国建交谈判已达成协议。预定于十日到十四日西德外长谢尔访问北京时发表关于建立邦交的联合声明。西德是西欧主要国家中唯一未同中国建交的国家。专心致力于东方政策的西德,突然转变为也要在亚洲扩大活动范围,就是为了适应多极化的世界,巩固本国的外交基础。
  
  西德在对华外交中,值得注意的是,考虑到中苏对立,而采取不刺激苏联的“顺乎潮流”的巧妙的外交技术。从这一点来说,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同样战败国的日本和西德的战后外交,在许多方面走着相同轨道也并非偶然。
  
  西德同中国建交的必要性在于:第一是经济上的原因。西德继日本之后,是中国的第二个贸易对象国,但是,两国之间的贸易增长程度,最近,已达到最大限度状态。为了打破这种局面,就希望建立邦交。第二是想参加联合国。东西两个德国的参加联合国问题,可能成为明年联大的议题。作为参加联合国的准备工作,也必须取得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的支持。第三,由于同中国建交,展开欧亚两方面的“同时外交”,可以增加西德同苏联谈判的力量。而且西德同中国与国府任何一方都没有建立邦交,不存在处理同台湾的关系这个麻烦的问题。只要愿意建立邦交,一下就成功了。之所以拖延到今天,是出于要把改善同苏联的关系放在第一位,而把对华关系放在东方政策的延长线上,使两者并存这样一种慎重的考虑。而且饶有兴趣的是,西德的对中国外交是由在野党打开缺口的,从结果来说,是以一种超党派的方式进行的。苏联谴责谢尔外长访华,说这是“反对德苏条约的西德在野党和中国策划的阴谋”,但从结果来说,谢尔外长的访华却起到了政府对华外交的先驱的作用。
  
  谢尔外长谈到访华的时候说:“同中国建立邦交是西德缓和欧洲紧张局势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不是针对任何特定国家的。”
  
  在野党暂且不提,就勃兰特政权来说,是利用了这样一个局面,即通过批准德苏条约而取得了最后实现东方政策的实际成绩,苏联也不用担心,而且也无从抱怨。这是西德外交的一条经验。那就是把国际的摩擦保持在最低限度上,等待时机成熟,即不失时机地开辟新的外交,扎扎实实地扩大本国的行动范围那样一种现实性,特别是同中国建立邦交是和中苏对立这个难题联系着的,因此,对日本来说也有很多可以借鉴之处。
  
  原载《参考消息》,出版日期:1972.10.11


上一页 本月目录 本年目录 总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