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本月目录 本年目录 总目录 下一页

字号:        

日本《国际时评》刊载原子林二朗文章:《三角关系中的中苏对立的未来》 [1972年08月]

  

  日本《国际时评》刊载原子林二朗文章:《三角关系中的中苏对立的未来》
  
  【本刊讯】日本《国际时评》一九七二年八月一期刊载了原子林二郎(国际问题专家,曾在同盟通讯社、时事通讯社工作,任时事通讯社时事研究所所长)写的一篇文章,题目是《三角关系中的中苏对立的未来——美苏会谈后的动向》,摘要如下:
  
  一
  
  对于中苏两国来说,不存在撇开美国而存在的中苏关系。换句话来说,中苏对立不单单是共产主义运动内部的问题,而是超过所谓社会主义体制的同一性(或者近似性)的民族国家之间的问题。如果说中苏对立是大国之间的关系,那么,这就不可避免地会直接或间接地与它们同另一个比中苏还要大的超级大国美国的关系联系在一起。在美中苏三极结构的国际关系中,正是一家起火,另两家冒烟。苏联采取的是站在同越南战争升级分开的国家利益的立场上处理美苏关系的态度,其根本动机就在于“中国”,即在于美中关系。
  
  二
  
  这件事,只要顺便看一下苏联所付出的牺牲就十分清楚了。由于勉强举行了美苏会谈,苏联克里姆林宫的领导机构内部加深了严重的分裂。这一创伤以在五月十九日所暴露的把谢列斯特从政治局委员、乌克兰第一书记的职务降到苏联副总理这种破例降级的办法是不能解决的。为了调整美苏关系,甚至采取如此非常的措施,其最大的动机,大概就在于勃列日涅夫对“中国”,也就是对美中关系的未来怀着深刻的不安。
  
  苏联领导机构内部加深了分裂,美苏关系的这个后遗症对中苏对立的未来会产生重要的、长期的影响。即使不完全如此,但也不外乎是更加反映了苏联的对外关系的变化。首先,美苏会谈影响了苏联和北越的关系,也影响了围绕着河内的中苏关系。河内增强了对莫斯科的不信任和敌意。
  
  围绕着河内的中苏之争,已经从援助竞争转变为为解决战争问题而对河内做工作的工作竞争的阶段。
  
  三
  
  苏联在美苏会谈前后露骨地——甚至不亚于武装干涉捷克斯洛伐克时的露骨的程度,暴露了它把苏联的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的面目,这不仅刺激了世界的许多共产党起来反对它,而且也激起了非共产主义世界的各个小国起来反对它。这种美苏会谈的后遗症恐怕也是严重的。
  
  尽管如此,苏联仍然宁愿对国内外留下重要后遗症而谋求同美国保持紧密的关系,如上所述,这就是因为“中国”的缘故。对于苏联来说,即便不能在美中关系之间打进楔子,为对抗中国而拥抱美国,但也要尽可能地重新拉开美中之间的距离,这是它的最大目的。在美中会谈之后,苏联似乎苦于这样一种深刻的疑虑:美国将来对苏军事、外交防线不是有可能移到中苏边境吗?然而在美苏会谈中,是否消除了这种病态的猜疑心,是值得怀疑的。因此,不管中苏关系怎样变化,克里姆林宫撤退部署在中苏边境的百万兵力和撤除中程导弹网的情况恐怕是不可能发生的。毋宁说苏联现在正进行加强兵力的工作,而且今后也还要加强。
  
  四
  
  在美中、美苏会谈的背景下,要详细地预测中苏关系的发展是困难的,然而可以认为有几种选择。以下各点大体上是清楚的。苏联怀疑美中“同盟”和中国怀疑美苏“勾结”这种疑虑几乎没有消除,这是确实的。因此,必须看到,中苏对立没有明显的缓和的迹象。虽然如此,但在美苏会谈之后,似乎还会出现比现在更急剧恶化的征候。所谓急剧恶化,是指即便不至于达到发生中苏战争的程度,但也会达到象一九六九年那样的边境武装冲突的地步。因此可以说,美苏会谈不具有使中苏对立向哪一方向变动的影响力。
  
  然而似乎可以认为,尽管中苏对立的温度表的指针还没有多大变动,但从长远来看在今后还会进一步恶化。
  
  对于苏联来说,美苏会谈再一次证明了欧洲后方的稳定。仅就这一点,勃列日涅夫也不能不感谢尼克松。欧洲后方的稳定,使苏联消除了必须同中国展开两面作战的不安。
  
  当然,就目前来说,虽然克里姆林宫的领导没有考虑同中国开战,但在苏联军部的人中间,预防战争的论调还是根深蒂固的。不过,对于苏联来说,假如消除了军事的两面作战的不安心理,那么,它就可能从军事上占优势的实力地位出发在亚洲进一步大力展开对中国的外交攻势。
  
  目前,苏联在亚洲的目标首先是,不使美国在亚洲的地位大幅度削弱,不使在印度支那的河内势力增强到超过一定限度,就是说,想以苏联多少可以取得渔翁之利的形式来解决越南战争。这是一项近乎不可能的困难的工作,然而一旦成功,就会提高苏联在亚洲的权威,就将有可能顺利地展开同中国的亚洲外交战,因此,对于克里姆林宫来说,这将是一种十分有尝试价值的冒险。这是因为倘若成功,苏联就能够向美国索取高价。
  
  中国以联合国作为立脚点,从多方面来揭露和宣传苏联的“社会帝国主义”的“超级大国”路线。但是,中国宣传反对美苏“超级大国”的真正对象只是苏联。北京为了同莫斯科进行多方面的和有效的斗争,无论如何必须同华盛顿进行合作。苏联也同样,为了有效地包围中国,就需要美国的援助。至少希望美国抱善意的旁观态度。
  
  中国为反对苏联“超级大国”而展开的攻击已获得了相当大的成效。在美中苏三角关系中,中苏任何一方或双方调整对美关系的尝试,都将不可避免地给中苏对立带来象定时炸弹一样的坏影响。这是三极结构的注定命运。
  
  原载《参考消息》,出版日期:1972.08.31


上一页 本月目录 本年目录 总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