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本月目录 本年目录 总目录 下一页

字号:        

日本《国际时评》刊登山口久就的文章:《如何看苏中关系的过去和将来》 [1972年08月]

  

  日本《国际时评》刊登山口久就的文章:《如何看苏中关系的过去和将来》
  
  【本刊讯】日本《国际时评》一九七二年七月一期登载了众议院议员山口久就(曾任驻伊朗大使、外务省事务次官、驻苏大使等职)写的一篇文章,题目是《如何看苏中关系的过去和将来》,摘要如下:
  
  在第二次大战中,苏联最关心的是,为了防备将来德国的复仇如何完成本国的安全保障。以苏联的军事力量为后盾而建立起来的东欧共产主义卫星国家,正是作为对付德国的堤坝而建立的保障安全的具体依靠。但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个堤坝不是由于西德的反攻,而是由于中共的权力挑战显著地削弱了。
  
  战后大约十年间,在斯大林的铁幕统治下,毗邻的东欧卫星国家也作为独立国家而悄悄地产生着民族主义的情绪。这种情绪借斯大林逝世的机会,首先在匈牙利爆发出来。但是争取中立的拚死斗争被苏军镇压下去了。以后过了十二年,在捷克澎湃而起的民族愿望又一次屈服于苏联的武装干涉。但是由于中苏对立而公开发生的共产主义阵营的分裂以及中共对东欧阵营的怂恿,作为普遍地酿成反苏气氛和促进东欧的分化的巨大的动力而起了作用,这是无可置疑的。于是苏联一直不断敲警钟的所谓波恩的帝国主义企图这个虚构,在争夺共产世界霸权的莫斯科和北京的抗争面前已降为第二位。不妨可以认为,苏联已把中共看成是超过美国的主要敌人,企图改组包括西德在内的西欧军事体制,开始整顿在策略和战略上对付中共的体制。苏联的军事威胁和中国的选择
  
  当中苏对立逐渐公开而且尖锐起来的时候,发生了一九六八年苏军入侵捷克的事件。中国开始对苏联感到不放心,看来也是由于这一事件。后来中国决定接近美国,其动机也象是由此而产生的。第二年,一九六九年春夏之交,从乌苏里江到新疆边境发生了中苏武装冲突事件。看来也可以认为,这种事态的发展证实了中国领导人对苏联的不安感。
  
  在相当紧迫的形势下,突然于同年九月在北京机场举行了柯西金一周会谈。然而此后在边境地区苏联的军事部署仍继续加强,所以中国的对苏警惕就更加提高了。美中接近和苏联的修改路线
  
  美中接近使苏联在三极关系中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苏联过去处于同美国对话共处关系这样一种有利地位,使中国处于不得不从两个正面来防备美苏两国的最不利的地位。现在这个形势被打破了,所以搞得不好,势必要对付两个正面敌人的就是苏联了。正因为苏联强烈地意识到这种危险,所以它近来竭力缓和对美国和对西德的正面关系,又把主攻目标对准中国。
  
  以尼克松决定访问中国的公报为转机而升级的苏中对抗,自从北京政府进入联合国以来以突出的形态展开了,主要战场是巴尔干和南亚。然而在巴尔干方面,中国反而是采取攻势的,就是说,由于这条孤立苏联的路线,南斯拉夫、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三国在感到来自苏联的军事威胁这一点上有联合意识,它们在精神上同北京有强烈的联合意识,它们也被称为巴尔干的反苏轴心。而且巴尔干的其他国民中也存在着根深蒂固的反苏情绪,所以有潜在性的传播性,苏联的苦闷是很深的。
  
  但是在南亚方面,苏联采取攻势。可以认为,六十年代以前的亚洲形势是美、苏、日、印串连起来形成的对华包围网事实上已经存在。这个包围网由于美中接近而被破坏。苏联已强烈地意识到这种事态。尼克松访华之后,苏联的第一个反应就是同印度签订和平友好合作条约。今后对亚洲地区可能还会提议签订各种条约。同时对于认为提议签订这种条约的时机尚未成熟的地区将展开另外形式的接近。就是对去年十一月东南亚国家联盟外长会议发表的《东南亚中立宣言》,苏联的党机关报《真理报》和政府机关报《消息报》也再三表示支持,由此也可以推断苏联的这种态度。作为加强东南亚中立化和倒向苏联的趋势的一个办法,苏联正在这方面发动撇开意识形态的广泛的经济攻势。这就是,苏联表示对亚洲开发银行进行技术合作,并对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也在通商贸易方面展开积极的工作。走向苏中冷战时代
  
  如果考虑到一百三十万苏军压境这一事实,那么对于苏联重新包围中国的作战,中国也会有切身之感。在这个阶段,苏联表明只有把它同中国的关系当作和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间的和平共处关系来对待,可以认为这是采取以中苏冷战的质变为前提的态度的表现。位于欧亚大陆的这两个大国之间存在着深深扎根于历史上或地政学上的对抗矛盾关系。考虑到这一点,可以认为苏中冷战有着根深蒂固的持久性,它作为对今后世界形势有巨大影响的因素将继续起作用。对这点必须注意。
  
  原载《参考消息》,出版日期:1972.08.23


上一页 本月目录 本年目录 总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