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本月目录 本年目录 总目录 下一页

字号:        

索尔兹伯里评我外交政策的文章《在北京的看法:对越南问题政策未变》 [1972年07月]

  

  索尔兹伯里评我外交政策的文章《在北京的看法:对越南问题政策未变》
  
  【本刊讯】《纽约时报》七月十一日在《新闻分析栏》中登载了哈里森·索尔兹伯里自北京发给该报的一篇专稿,题为《在北京的看法:对越南问题政策未变》。摘要如下:
  
  支持北越是中国政策的一项基本原则,只要战争继续进行,就会继续给予支持。在这一点上,美国不应当有幻想。
  
  总的来说,中国人认为他们对世界事务的方针现在已明确制订出来了。这种方针的基础是建立在如下信念上的,即虽然世界大战或超级大国的战争的危险仍然存在,但是现在已有可能执行一项独立的方针,总的来说既反对美国又反对苏联,强有力地支持不结盟国家,但同样强有力地支持通过和平手段解决国际争端的原则。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准备同美国探索解决它们之间困难问题的办法。这种态度是同意在北京接待尼克松总统的基础。然而,只要越南战争继续进行,只要东亚紧张局势继续存在和美国部队仍留在台湾,北京就不认为美国和中国之间的政府关系有可能产生任何总的改变。会增加接触
  
  即使预料政府间关系不会有变化,中国的预期人民之间的接触会增加和扩大,这十之八九意味着在今后一、两年中各种交往会增加,特别是学者、科学、文化、体育运动和新闻方面。大概因为在政府一级无进展,这种交往在中国方面将在非外交基础上进行,这就是说,通过个人同相应的美国团体和学术机构的谈判来进行。
  
  这不是说不会继续进行在巴黎的外交级接触,也不是说不会有人到北京作那种大概是定时的基辛格式访问。然而,这种访问主要是了解情况而不是外交性质的。
  
  中国官员们一再告诫提防如下的谣传和推测,即美国可能以某种方式争取到他们在解决越南战争方面的帮助。周总理所认为的一九五四年日内瓦会议的痛苦经验就排除了这种行动,加之中国认为越共和北越人的事业是正义的,予以支持是它支持解放斗争的原则立场。在援越方面坚定不移
  
  中国过去全力以赴地向河内提供了援助,他们现在仍在提供援助,以后也将继续提供援助。如果美国的轰炸和封锁使得河内的需求增加了的话,那么,预期,中国可能会竭尽全力地相应增加它的援助。
  
  这里的人们认为这种态度是中国政策的不可改变的一部分,由于在华盛顿经常反复出现一种说法,认为尼克松的安全顾问基辛格能够通过某些魔术使北京改变主意,因而值得反复强调这样一种态度。
  
  同时,这一点也同样很清楚:中国将不允许越南问题改变由于尼克松的访问而出现的美中关系的新趋势。关于尼克松访问的决定充分地考虑到了这一事实,即,越南战争仍在进行,而且可能无限期地进行下去。
  
  看来,在北京对苏联的政策不会比北京对越南的政策更具有弹性。中国在原则上相信谈判是解决争端的途径。他们现在正在北京就边境问题和苏联进行谈判,他们在一九六九年十月后就是这样做的。
  
  他们准备把谈判无限期地进行下去,直到问题得到解决为止,但是,不能说他们对早日达成一项解决办法抱乐观态度。两国间在宣传战方面有某种缓和,但是并没有任何根本性的变化。
  
  中国指出的第一个事实是,俄国人在中国边境上部署有一百万军队,如果俄国人不想在某种情况下使用这些军队的话,是不会把这些军队部署在那里的。修建掩蔽所的计划
  
  中国早就开始对部队进行预防性的重新部署了,它现在仍在以全力实行着世界上最庞大的修建很深的地下核掩蔽所的计划。
  
  在北京,这种掩蔽体系已修建得十分广泛,以致它被称作是“我们的地下城市”。
  
  掩蔽所的修建是作为一项紧急措施于一九六九年开始的,当时中国十分担心苏联发动核进攻。最初的掩蔽所是在院子里匆忙挖成的,常常只有五、六英尺深。现在全都变了。已经挖成了一个邻里之间相通的很深的地道网,这个地道网现在还在扩大中。这些地道有如一座迷宫,通到北京的几乎每一个后院和庭院。修建这些地道主要是为了使一个地区的市民能逃到另一个可能不是受到十分严重袭击的地区,或者逃到深处的大规模地下掩蔽所去。村庄的防空洞
  
  在外国人所访问的其他城市里,从西部的西安到北部的沈阳,到南部的长沙和广州,也都有地下防空洞网。甚至北部和西北部分地区的村庄和公社也都有防空洞。
  
  事实上,如一位中国高级官员所说的:“我们准备应付任何万一——甚至是万一美国、苏联、印度和日本联合起来的进攻。”不是说他期望这样的进攻,而是没有忽视这种可能性。
  
  在同中国官员的长时间交谈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他们侧重于注意苏联是逼真的,看来他们并不真正抱有希望,在不远的将来,两国的基本对立状况会容易地获得解决。
  
  看来这同一个未说明的但却暗含的信念形成对照,这就是相信美中问题或许在不太远的将来,可以视越南战争的解决而解决。
  
  原载《参考消息》,出版日期:1972.07.14


上一页 本月目录 本年目录 总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