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文章:《尼克松访问中国后一个月,亚洲出现了多角外交战时代》
[1972年04月]
日报文章:《尼克松访问中国后一个月,亚洲出现了多角外交战时代》
【本刊讯】日本《产经新闻》三月二十八日登载了它的国际部记者柴田穗写的一篇文章,题目是《尼克松访问中国后的一个月,亚洲出现了多角外交战时代》,摘要如下:
尼克松访问中国以后刚好一个月了。北京会谈的成果和影响,已经逐渐地突出出来了。那就是不立即实现美军撤出台湾,美国暂时继续实行维持台湾现状的政策;由于美国的强硬态度,巴黎和平谈判中断,河内以及印度支那解放力量的攻势加强了;围绕尖阁群岛问题,日、中、台的对立加剧了;对苏联、台湾的“勾结”,北京加强了警惕。凡此种种,都表现出紧张局势多元化的倾向。还有一个重要的变化是,借美中接近之机,亚洲的小国和大国全都以本国利益为中心,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界线,开始展开了“越境外交”。总之,由于美中“对话”,业已揭开了走向亚洲的“多角外交战时代”的帷幕。
以美中首脑会谈为转机,在亚洲最积极地展开攻势的乃是苏联。葛罗米柯外长来访日本,引诱日本协助开发西伯利亚油田和举行磋商签订和平条约的总理会谈。日本和蒙古的邦交正常化,当然背后也有苏联的支持。
推动印度在印巴战争中得分的苏联又促使印度、孟加拉国签署条约,事实上结成了苏联—印度—孟加拉国三国同盟。但是同时,苏联邀请巴基斯坦总统布托进行会谈,谋求解决印巴争端。
正在针对“美中体制”而展开多角外交的苏联,对中国也并非单纯地在边界施加军事压力。上星期派首席代表伊利切夫到北京恢复中断了三个月的中苏边界谈判。又在二十日的全苏工会第十五次大会上,由党的总书记勃列日涅夫发表演说,呼吁同中国和平共处。这都带有明显的“两面外交”的性质。
苏联还派巡回大使门杰列维奇到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讨论连结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处于战略地位的马六甲海峡的国际地位。
身为大国的苏联采取这种行动是自然的。但是美中接近也成了使那些亚洲的中小国家一起展开以国家利益优先的“多角外交”的导火线。
北朝鲜在美中会谈以后向日本提出扩大贸易的要求,着力推进日朝交流。北朝鲜正在积极地展开对西方的外交攻势。
北越继接待外务省亚洲局东南亚第一科长三宅访问河内之后,又向日本派了第一个经济代表团。
另一方面,韩国对东欧也采取了放宽贸易的措施。
国府最近也在考虑同苏联和东欧的贸易关系。
目前在亚洲,无论大国和小国,为适应美中接近所掀起的“新浪潮”,各自都开始展开“多角外交”,以便维护国家利益。从这里可以看出,要摆脱依赖特定大国的“附庸外交”,超越意识形态和制度的不同互相结合以牵制其他国家这种“国家利益外交”、“多角外交”和“牵制外交”的性质是很浓厚的。
揭开“亚洲多角外交战”帷幕的不是别人,正是美中。美国在按照尼克松主义从亚洲撤军的同时,向中国呼吁对话。
由于美中接近引起的亚洲各国之间的“多角外交战”,而使美中两国本身在这种外交战中今后也不得不进行“多角外交”了。
日本当然也不例外。以前和美、台、韩紧密相连的日本也受到美中接近的影响,正在向苏联、蒙古、北朝鲜、北越扩大“多角外交”之网。当然这不能不反过来影响日中关系。可以说,至今一直只由日中两国间考虑的日中关系正常化问题,也在因美中接近而出现的“亚洲多角外交时代”中,产生了刮目相视的新条件。
原载《参考消息》,出版日期:1972.04.03
上一页 本月目录 本年目录 总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