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本月目录 本年目录 总目录 下一页

字号:        

美国记者基特利评中美会谈文章《达成了广泛的协议》 [1972年03月]

  

  美国记者基特利评中美会谈文章《达成了广泛的协议》
  
  【本刊讯】美国《华尔街日报》二月二十八日刊登了该报记者罗伯特·基特利从上海发回的一篇报道,标题是《达成了广泛的协议》,《尼克松、周保证增加贸易,还要进行会谈》,《答应最终从台湾撤出》,摘要如下:
  
  尼克松总统在对中国进行“谋求和平的访问”后于今天动身回国,这次访问达成了广泛的协议,协议中说这两个一度敌对的国家之间的物资、人员的交流和政治会谈将增加。
  
  中美联合公报中说,这些成果会对
  
  “缓和亚洲及世界紧张局势”作出贡献。但是这些成果是以很高的代价取得的。一个代价是南朝鲜、日本和泰国等这样一些盟国对美国的可靠性更加失去信任了。这些国家已经担心美国可能由于切望同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达成协议而出卖它们的切身利益。
  
  由于美国在公报中在对另一个亚洲盟友——台湾的国民党政府——的关系方面作了某些具体的让步,这种忧虑可能增加。“只有一个中国”
  
  这项公报大大地缩小了美国对国民党中国的长期支持。在公报中,尼克松总统说,美国认识到,“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北京多年来一直坚持这样的说法,而美国则在象近至本月的白宫对外政策报告这样的声明中,一直小心地保留着台湾成为与大陆既没有联系也不对大陆提出主权要求的独立国家这样一种可能。
  
  更重要的是,尼克松先生说美国“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这是北京的另一个要求。尼克松先生说,将随着亚洲紧张局势的缓和逐步撤出,他没有提出任何具体的时间表。
  
  撤军的保证将在台湾引起不好的反应,因为台湾严重地依赖着同美国的联盟。虽然基辛格先生故意冲淡这个保证的重要性,说并不存在一个撤出的时间表,但这是华盛顿第一次答应把北京十分强烈地反对的八千五百名军队召回国。
  
  在收获方面,尼克松先生得在三个方面带回一般的协议:
  
  ——增加非官方人员的互访。
  
  ——贸易。双方同意贸易“能够带来互利”,又说他们将“为逐步发展两国间的贸易提供便利”。到目前为止,中国的贸易机构一直拒绝直接同美国实业家打交道。
  
  ——政治会谈。寻求共同点
  
  在上海革命委员会昨天在这里举行的宴会上,尼克松先生几乎是感到很快乐。他称他的中国之行是“改变世界的一周”。他在祝酒时说,这两个国家应该寻求共同点,以便“在我们之间建造一座桥,并且建立一个”和平、正义和各国都独立的“新世界”。
  
  美国的亚洲盟国是否都会认为此行是这么令人乐观,看来是很有疑问的。
  
  两国领导人在长时间的秘密会谈中实际上都说了些什么,这依然是个秘密。但是,公报并没有暗示中国在一些对美国来说具有重要意义的问题上将予以帮助。
  
  例如,关于印度支那战争,公报没有谈到任何新东西。
  
  同样的,关于被拘禁在中国的三名美国人,公报也只字未谈。
  
  除了改变美国对台湾问题的立场以外,尼克松先生还成了接受周总理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第一位美国总统。美国的领导人们多年来一直把这些原则斥之为没有实际意义的一种共产党宣传。一致同意的另一个原则
  
  双方还就另一个原则取得了一致意见,这个原则看来是针对给他们双方都造成问题的另一个国家——苏联的。公报保证,双方都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在亚洲“建立”霸权的“努力”。
  
  近来俄国人一直在那里扩充势力,北京指责他们企图包围中国,这种话一度是专门用来指责美国的。
  
  美中两国领导人在长时间会谈中讨论的问题比公报内提到的问题多。他们对各种问题和今后的政策取得的谅解也可能比在这里发表的这个四页长的文件内所透露的要广泛。无论原因何在,反正,总统和总理在这里的最后一次宴会上都兴致很高,他们谈得挺热闹,尼克松先生还一交通常的作风,在祝酒中喝下了几杯茅台酒。
  
  不过,在例如汉城和台北这样一些首都,当中美达成协议的消息传到时大概是看不到这种高兴气氛的。为了抚慰那些对美国的可靠性忐忑不安的国家的领导人,尼克松先生已经命令助理国务卿格林到一些亚洲国家的首都去作为期十八天的安定人心的访问。格林先生的任务大概不会是容易的。党派斗争上的暴露地位
  
  尼克松先生拿出去的东西是不是比他到达中国时准备拿出去的东西多,现在还不知道。但是,周总理可能给了他一点儿压力。
  
  周先生的讲话表明不会进行什么妥协。尼克松先生得要朝着北京定出的方向走才能获得他所希望的公报。有些人猜测,尼克松先生最后决定照着这样做,而不去冒因为空着手回国而在党派斗争上带来不利后果的风险。
  
  可能,尼克松总统认为在争取和平和政治稳定方面的长远收获足以抵消对台湾政府的地位可能造成的任何损害而有余。
  
  他还可能认为,这种长远收获将能促进亚洲和平,使美国在那里的盟国的模糊的担忧心情成为只不过是一时的不安。
  
  原载《参考消息》,出版日期:1972.03.03


上一页 本月目录 本年目录 总目录 下一页